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载体。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有助于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志愿精神成为一种自觉。

重视和加强党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政治领导,将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全面推行“党建+志愿”的工作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将社区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文明实践、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治理创新之中,是让党建走进群众、群众了解支持参与党建的现实需要。在构建机制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设“党建+志愿”基层联合治理组织

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单位,要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基层志愿服务联合治理组织,即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社区服务阵地+共建单位、志愿队伍、物业自管会、居民业委会等组织,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作为社区党建的重要载体,创新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二)制定“新时代文明宣讲”计划

建立宣讲课程研究机制,建立课程一级、二级、三级目录。从社区、党校、高校、社会组织、党政机关、志愿服务组织等文明单位,分层遴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表达能力较强、作风品行优良的同志,通过课程培训常态化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促进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同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三)建设志愿服务结对联盟

与辖区共建单位签约结对,辖区内志愿服务个人和单位通过“公益认领清单”,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进、共谋发展”的原则,提供议事协商、文化教育、政策答疑等服务,实现社区综合治理资源集聚整合,有效填补了社区资源的不足。

(四)创新志愿项目品牌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是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实效性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切实立足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开发一批以成果成效为导向、灵活多样、便民利民、居民认同度高的志愿服务项目,从而达到以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目标。

(五)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

打造发动驻地文明单位、社会企业、社会机构等通过购买、委托、捐赠、资助、大赛等方式,支持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围绕群众需求,聚焦不同领域建设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队伍,突出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成为社区综合治理的好助手。

(六)用好“线上+线下”平台

运用“互联网+志愿服务”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是赋能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走向精准化、专业化、便捷化、智慧化的有力支撑。建立党员、群众参与积分累计、兑换系统,建立社区志愿者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将养老服务、扶幼助残、扶贫帮困、就业援助、环保治安、物业服务等服务项目纳入志愿服务管理平台,主动发布“群众服务诉求+志愿帮扶响应”,使志愿服务供需之间实现精准对接,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供给能力。

注:本文归原创者版权所有,未经版权人同意,擅自使用属侵权行为,转载请注明出处,使用需联系郑州市馨家苑公益发展中心。微信搜索“绿城治理研创社”获得更多内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