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公显圣救驾
郑州西南十余里,有个村庄名为黄岗寺。在过去,上了年纪的人只知道西有西庙台,东有“寺“院,却不知道名字就叫“显圣寺”。该寺在《康熙郑州志》相关名录有所记载。
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作为少林寺下院。显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报恩寺,寺内僧众介绍,唐朝大将郭子仪开山建寺。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改名:“显圣寺”。显圣寺大部分建筑毁于1941年日军入侵郑州,攻陷黄岗寺寨,复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晚期。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介绍少林显圣寺的“珈蓝显圣救御驾,武僧护主保乾隆”由来:
清乾隆年间,显圣寺已发展成为规模宏伟的十万丛林。乾隆第四次南巡至少林寺进香,路过黄岗寺,经牌坊街,见牌坊宏伟高大,便下马驻足观望,赞不绝口。当时牌坊下面有下马石。不管你是多大的身份,见到牌坊后都应下马。正因为如此,乾隆才见牌坊下马,以示对贞节烈妇的敬慕。当时乾隆被随行的士绅劝阻,不要去少林寺,那是英雄聚会、卧虎藏龙的地方,恐有刺客潜伏于内,希望皇上三思而后行。乾隆一听,犹豫不决,便暂住于报恩寺内。是夜,乾隆卧榻而梦,强人前来行刺,乾隆把剑还击。却听窗外有人高呼:“皇上少安毋惊,云长奉佛祖之命前来护驾。”乾隆喜极而泣,随即梦醒。急忙命令手下四处查寻。御前内侍回奏并未发现任何强人。只是听寺内僧徒言,寺内关公铜像不见了。找来找去,那铜像就在乾隆所住房间的窗户前。乾隆听后不由龙心大悦,心想,我有关帝救驾,还有什么可怕的?到了登封,下旨免粮税,赈灾民,还为少林寺大雄宝殿捐银三千两。乾隆离开少林寺时,寺僧特派20名武僧护驾至报恩寺。故此,乾隆特意将报恩寺赐名为显圣寺,并敕命重修关帝殿。到民国初年,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知道显圣寺的寺僧武功高深。
二、御赐二道山门
黄岗庙村东临中牟县,西有京港澳高速公路,南接孙岗,北接黄河大堤,北依黄河。因为村里有一座黄岗庙,村民环庙定居,以寺名为村名。解放前,黄岗庙庙宇占地数十亩,有好几个大殿,庙里有僧人,是郑州东较大的寺院。据说:今二七区黄岗寺为第一道门,二道门在今孙岗西北部,三道门是黄岗庙的正门。因为黄岗寺的皇觉寺是少林寺的下院,黄岗庙和皇觉寺渊源很深,很可能也是少林寺之下院。
话说乾隆第四次南巡,路过郑州,要到少林寺进香,路过显圣寺,夜宿寺内,梦中关公救驾。乾隆感激,敕命修建关帝大殿。寺内住持老和尚觉得显圣寺光修建关帝殿,山门又太小,看上去不尴不尬的,想让皇上拨银修建山门一座,最好修五里见方,这样圈地,可以扩大寺院庙产。
乾隆少林寺进香回驾,继续南行,为了保护皇上,显圣寺主持派出十三棍僧一同前往。临行时,方丈找到一精明武僧,要他路上接机向圣上讨要拨银款项。他反复交代,向皇上陈述时,修建山门一定要说修在山门以外五里之内,黄岗寺这些肥沃土地成为新庙产,往后可以衣食无忧了。
精明的武僧随着其他武僧,跟随乾隆一路走来。精明武僧一路考虑:现在皇上已经拨银了。再次开口有违圣意,恐怕有杀身之祸。眼看到了郑州和中牟交界孙岗,只听乾隆叹气:此次微服出行,离不开众位功劳。想要赏赐,随意开口!朕定当奖赏。”精明武僧看见机会来了:“出家人不要皇上过多赏赐,如今寺院山门破败,而且又小,显圣寺需要一个高大气派的山门一座。”乾隆明白,这是寺庙圈地要庙产,不由哈哈大笑说:“从显圣寺出来一路不停,朕走到哪里就算哪里吧,这里就算是显圣寺的第二道山门。”
精明武僧听了吃惊,山门修建这里,主持的圈地养老计划无形中落空。可是乾隆这是金口玉言,不容再改。后来,显圣寺真的得到拨银款项,在这里修建了显圣寺的第二道山门。如今黄岗寺的显圣寺依然没有山门,只有两个狮子。为了区别,改名黄岗庙。黄岗庙延续香火,天长地久,发展为单独寺庙。寺庙周围也形成村庄,人口繁衍,逐渐增多。解放后因为反对封建迷信,农会将黄岗庙扒掉,砖瓦拉到黄庄盖成了小学。村名沿用至今。
三、报恩寺的传说
清朝雍正年间,过去郑州黄岗寺寨内,有一妇人张氏,丈夫新亡,留有遗孤,刚满三岁。家中小姑,待字阁中。妇人照顾小姑,抚养阳鼎。家里少了壮汉,缺了劳力,困苦不堪。妇人养姑直至出嫁,抚孤直到长大成人。
期间有人见她日子艰难,劝她改嫁。妇人守节矢志不移,家贫如洗居住寨外土垌里面,也有说她在集市边撘草棚度日。安顿下来,每天接着沿门乞讨。张氏除了给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还在家纺花织布,挣钱养活孩子和小姑。
其时郑州已经有烧煤之风俗。密县离郑州很近,山里盛产的煤。岁月如梭,匆匆数年,孩子日渐成人,每日推土贩煤到城里。这一天直到大半夜,张氏盼望,仍不见孩子回来。愁绪不断,睡思昏沉,梦见佛祖哀其母守节孝道,特赐金银珠宝。可派后生三更准时到官路旁一处去取。
三更时分,孩子听从母命行至该处。他挥动镢头,叮当有声。忙活半天,除了煤土,不见什么值钱东西。正要离开,忽然脚下一软,发现脚下有一洞窟。孩子弓身猫腰进去,果有金银珠宝充盈其内,遂装满筐。推车临走,掩藏好洞口,一天一趟,拉了七日七夜。待到第八天再去之时,洞窟已然不见。张氏妇人平日礼佛,母子二人跪地,双手合十,感谢佛祖庇佑,后来修路架桥,并出资修缮报恩寺。
四、牌坊街的来历
《荆氏四门宗谱》记载:阳鼎之洗子,生于顺治十六年十三年二月。娶吴氏,继张氏,生一子巢,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张氏旌表节孝,夫亡时,氏苦节自矢纺织,养姑抚姑成立。知洲王旌其门曰节孝流芳。卒年,七十又八,有八州尊文特请旌其族辞载于墓前碑阴。
《郑州齐礼阎乡志》记载:黄岗寺牌坊立于清乾隆十八年。是荆阳鼎给张氏立的户寿坊。据荆某安老人(荆阳鼎的八代孙)听他老辈说:荆阳鼎是一个一只腿残废不能干活的人。他十分孝敬,为了养活老母,依靠赶毛驴为生。阳鼎每天总是走在离村东北距离二里的路上。这条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遗迹,就是五队八队的地界往东北是七队斜向“五棵杨树”一带。阳鼎经过这里,由于腿脚不灵便,总是被一个树根绊倒。最后一次,他下定决心把那一个树根给刨掉。这不但是方便别人,更是方便自己。他从家里找来工具,没想到刨出很多金砖和银条。他把金银带回家里。阳鼎的夫人平时对公婆孝顺,又是一个贤惠妇女。不但不嫌弃丈夫,平时还顺着丈夫。夫人看见丈夫带回家这么多金银,说:“外财不发家,这东西不能要,把他们交给官府算了。”其时,黄岗寺是个大集镇,经常有远近客商到此做生意。另外,西南密荥登山区习武成风经常匪患。过往客商遭到洗劫,也是经常有的。所以埋在地下躲避灾祸完全可能。至于为什么没有取走,这恐怕是永远不可能解开的谜。夫人明白,得到外财,等于添祸,还不如上交。这些金银交上以后。知州情知非同小可,便上报朝廷。朝廷给予嘉奖,立了个高二丈五尺,宽三丈的过街牌坊。虽然和头一个出入较大,节妇孩子阳鼎却成了残疾人,这个传说应该最接近于历史真相。
户寿坊临近修成以后,最后一道栋梁怎么也架不上去。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偷偷议论张氏“不守妇道”,不配这敕建的牌坊。张氏愁肠百转,夜不能寐。偶尔做了一个梦,梦见白胡老头站在牌坊柱子上面。张氏对着白胡老头说:“顶梁加不上去,那么多人看笑话,老神仙,你说这可咋办?”白胡老头一听到这里,很生气地说:“我都一大把年纪,土围到脖子了,别问我了。”张氏醒来,愁眉不展,天明以后告诉家里人。家里有人说:“”这可能是点化咱们呢!”于是说给了修建牌坊的工匠们,工匠们一听明白了,只有用土围着牌坊柱子磁实后,用绳子捆着往上拉,横梁不就架上来了?
牌坊建成以后,高高大大,还有“圣旨”“节孝流芳”几个字。“圣旨“二字,笔者亲眼所见,曾经放在显圣寺庭院内。据村内荆体明介绍:乾隆进香少林寺,路过牌坊街,见此高大气派,下马驻足观望良久,并蘸墨挥毫写下“圣旨”、“节孝流芳”二字。后人拓字刻匾,悬挂在牌坊门额之上。据村里老人说:直到清朝末年,仍有官员经过此坊,远远地就下马下轿,仰望牌坊顶部的“圣旨”,赞叹不绝。
五、腊八会的传说
郑州金水区有个村庄名叫黄岗庙,和二七区黄岗寺颇有溯源。黄岗庙的荆氏来自黄岗寺荆氏一支。黄岗庙的曾经的寺庙就叫“黄岗庙”,是黄岗寺的“第二道山门”。黄岗庙人称黄岗寺为“皇觉寺”,皇觉寺和朱元璋吃腊八粥有关:
众所周知,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即农历“小年”。腊八会是郑州地区第一个过年庙会。腊八会是佛祖庙会。在这一天,黄岗寺显圣寺僧众对外施粥。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一贫如洗,为活下去只好要饭。有一年冬,朱元璋逃亡要饭在黄岗村报恩寺内,因大雪封门,没法出去讨饭,又冷又饿,只好在寺庙的烂柴火窝睡觉。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朱元璋看到无意中看见一只老鼠含着一个红枣钻到洞里,他心想:洞里有老鼠偷的粮食为何找不出来吃呢?想罢就动手扒了起来,真的找出了红枣、红豆、小米等五谷杂粮。他高兴极了,就煮了饱餐一顿。真是又甜又香!朱元璋睁开眼,原来是一个梦。身边放着一个碗。碗内的粥,尽管吃得仰干溜静,但是还是留下一点余渣。朱元璋仔细看看,和梦中所食相差无几。朱元璋肚子已经不知道饥饿,但是还是忍不住伸出手指沾了沾碗底,放在嘴里尝了尝,一个味道。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吃什么都不觉得香。这年腊八想起要饭时扒老鼠洞里的粮食做粥喝的情景,就按照当年在鼠洞里扒出来那些东西开了一个单子,叫太监送给御酵房成粥,送来给他吃,朱元璋一尝,味道果然不差,就把这种饭做“腊八粥”。后来传到民间,每逢腊八,人们就煮这样的粥吃,渐渐成为一种习俗。为了记住这段往事,在黄岗村修庙盖寺,名叫“皇觉寺”。
六、支援辛亥革命
清末辛亥孟冬时节,清兵武昌兵败,逃经郑州。这股残余势力,身着便装,打扮成土匪,沿路劫掠。方圆内百姓,扶老携幼,纷纷避难寨内。旧时寨民修寨,为的是护乡保民。
黄岗寺清末民初为永康区治所。黄岗寺集属于远近两大集镇之一。土匪首领鞍马劳顿余,听完探马汇报,不由惊喜若狂,扬言放假三天,抢米夺粮。寨民手中并无官府发的武器。平时护寨操练人马,用的是祠堂里的农具和旗幡锣鼓。
贼兵首领率众兵临寨下,一声将令,立时人欢马叫。彼等仗着人多势众,将土寨围得水泄不通,企图围而歼之。寨民平日训练有素。为了守寨,寨民把问卦求签,颇通晓易理的教书先生请来当军师。先生学起孔明,按阴阳八卦,遂将寨围按六十四卦分段,每段各设正副段长各一,统领乡勇十余人。上下人等,信誓旦旦,决与村寨共存亡。
寨墙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煞是热闹。寨民们抄起家伙:土炮,桑杈,鸟铳,铁叉等农具顽强反抗。寨民居高临下,占尽天时地利。寨兵手中桑杈铁叉,粗大笨重,但战时却以一顶三,清兵纷纷落寨而亡。
贼兵强攻一天,不能拿下。改换夜袭,依然以失败退兵。次日,清兵继续攻寨。黄岗寺寨民有人向敌群放了一土炮。有人往寨下观看,发现情况有变。来众换上清军号坎,不像土匪,手中荷枪实弹,器械精良。自古有言:民不斗官。寨内乡绅为求两兵和解,派人衙门报官,以免有作乱之嫌。
彼时合寨上下,尚不知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更不知大厦倾危,清廷将亡。当晚寨内派出寨勇前往郑州府城。但见城门紧闭。求援寨民要求守城将士放人进城。城上兵将藏头缩脑,大骂滚开,不然抓住一律按革命党以罪论处。其时街巷冷清,官绅人人自危,深恐革命党人混迹其内。求援无望之余,只得连夜赶回寨内告之寨主,速做守城自保决策。
再言清兵首领粮草辎重用光,本计借到军饷就走,今见寨民奋勇当先,公然与官兵作对,恼羞成怒,大叫革剿灭乱党,扬言进寨屠戮,草木不留。对峙了三天三夜,双方旗鼓相当,其势难分上下。待得第三天,清军不战而退!
后有客商言,京师告急,督促勤王队伍早日抵京,以加大南北和谈筹码。清兵首领心虽不甘,也只得望寨兴叹,向北逃窜。正是:寨上寨丁凯歌高奏,寨下清兵黔驴技穷。
寨民同仇敌忾击退清兵。虽是形势迫在眉睫,却客观地拖延清兵,被动抗击清兵残余势力,却为民主革命谈判胜利赢取了宝贵的时间,为黄岗寺历史写下了辉煌一页。
七、西庙台的传说
黄岗寺过去村西头有个西庙台。村人不管多大年纪的,没人知道庙的名字。因为庙毁,只剩下庙宇月台。人们俗称西庙台。西庙台附近有棵古树,曾经见证抗战岁月。有资料显示:日军把黄岗寺村民集中在村西奶奶庙前训话,一部分人被押往邻村齐礼阎一间草房内烧死,史称“黄岗寺惨案”。我母亲回忆,西庙台附近曾有一个仅能放下神像的“小神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毁于何时,本人没有深究。
最初的时候,黄岗寺西庙台修了一个庙,本来要请土地爷住。小庙即将盖成,没想到这天晚上,老奶奶和土地爷同时显灵了。两个老神仙都要争着要进庙。土地爷说:“我住进去可以先保良田丰收”。老奶奶说:“我住进去可以保村人子嗣延绵人丁兴旺。”谁也不让谁,各说各的理。土地爷笨嘴拙舌。而老奶奶心灵嘴快。土地爷说来说去,总是说不过老奶奶,可是心里又不甘心。老奶奶看他委屈的样子,就主动出主意:“咱俩年纪一大把了,别争了。再争伤和气。要不,咱俩比赛,看谁先进庙,谁就以后住进去。”土地爷一听,心说:“和老奶奶争执,又争执不过,不如答应她吧。”
小庙盖成那天,土地爷起了一个大早,要赶在老奶奶之前进庙。老奶奶也惦记这事,也起了个大早。两个老神仙行动迟缓,走路艰难。土地爷走到路上,匆匆忙忙。进了庙里以后心里踏实了。他走路走的路长了,这就打算坐在神龛里。可是实在太累了,就埋头放下拐杖来活动活动脚。等到腿脚舒服了,这就要坐进神龛里,却发现老奶奶早已经坐进里面了。土地爷生气,说:“你来晚了,怎么说话不算数。”老奶奶不紧不慢笑着说:“来晚的是你。”土地爷说:“我来的时候,把拐杖放在神案前,所以我先到。”老奶奶说:“你看看你的拐杖下面是啥?”土地爷一看,拐杖还在那里。只不过鞋起露(里面)里面拄着一根土地爷的拐杖。土地爷看到这里一下明白:“还是老奶奶腿脚快!”自己到了光顾歇脚了,也不抬头看一看,放拐杖的时候也不留心瞧一瞧下面还有双鞋子,糊里糊涂就让老奶奶争先了。眼见人家老奶奶说的有理有据,土地爷只好把小庙让给土地爷了。
八、古树乾隆躲难
显圣寺初名报恩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与大将郭子仪有关。郭子仪山西汾阳人,曾经驻守郑州。因此郑州城南是其郭姓族人的兴家之地。唐明皇崇信杨贵妃,听信高力士,屡次加害郭将军。南五龙口有凌烟阁一座,供奉开国二十四位功臣。唐明皇听信贱妃谣言,污蔑郭大将谋反,敕令安禄山前来捉拿反将,平掉阁楼。郭子仪淬不及防!
郭子仪没有兵权,人单势孤,孤不敌众,保存势力,向西北逃离,路过金水河口渴难耐。凌烟门神主“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显圣。秦叔宝摘下黄金兜鍪,盛水先给郭子仪。郭子仪一看,金光闪闪,十分炫目,喜道:“真乃金水也!”后感念其恩,修建报恩寺一座。意在报恩金水河。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建立不世功业。
清代乾隆驻跸黄岗寺显圣寺内,梦中遇强人行刺,拔剑反击。力战不敌,身无护卫,渐渐不敌,节节败退,窜身跃马,于是来到金水河,见金水河鲤上下跳跃,金光闪闪。刚过金水河,忽听背后有强人追杀。乾隆慌不择路,到处乱行。忽见前面大青牛挡住去路。有个道童说:“藏在被背后,可保无虞!”乾隆听其言,慌忙地躲藏起来。
过了一会,才听童子说:“出来吧,贼人走远了!”眼前一亮,出现一个洞口。乾隆走出来扭头一看,原来从一棵国槐里面出来了。童子不知去向,而贼人已经尸首两分,横七竖八,倒伏在地。那头牛也不见了。
显圣寺内,乾隆醒来,出了一身冷汗。外面声音嘈杂。僧人们嚷喊:“关帝不见了!”不经意中,乾隆发现自己窗户台上,有一个关公铜像。威风凛凛站在那里。只是手中握着的青龙偃月刀不见了。乾隆心说,梦中所见青牛、童子、古树莫非是关公显圣前来救自己?因此,乾隆从少林寺回来,敕命修了关帝殿。数百年来,香火旺盛。
九、荆寨乾隆遇救
荆寨杏在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段千古佳奇案;
话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寻找生父和民间失落的妹妹,路过黄岗寺寨。乡绅们纷纷担心,其中一个家住荆寨的荆寨主说:“郑州西南一带,家家尚武,户户刀枪,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千万不要前往。”当晚,乾隆在寨外报恩寺内住下,还做了一个梦,梦中遭人行刺,多亏关公前来救驾。乾隆十分高兴,第二天欣然前往少林寺。
这一路上,乾隆身边跟着两个御前侍卫。三个人沿着走到侯寨一带,不知从哪里窜出几个蒙面人,手里晃动着明晃晃的钢刀,向乾隆扑来。乾隆和蒙面人大战之后,两个随从不敌,被贼人砍死在地。乾隆只身逃脱,慌不择路,跑到了红花寺南边荆寨附近。刚才经过一场打斗,跌落马下,掉进一个深沟内,腿摔骨折。蒙面人不知,骑马远去。
原来,这几个蒙面人,其实乾隆的兄弟三阿哥手下的爪牙,此次奉命前来,一是为了找到乾隆走失的公主,借妹妹之手,揭露乾隆汉家血统,以假乱真惊天密谋。二是行刺乾隆,以便为自己将来顺利登基坐殿扫清障碍。
这时,从远处荆寨方向的乡间路上,过来一个女子,看见了乾隆。先是吃了一惊,接着给他正骨复位。这个女子其实是皇宫流落出来的女子,他便是从宫中流落民间的公主。乾隆被陈阁老深夜抱进宫内交给钮枯禄氏后。钮钴禄氏的女儿便流落民间。公主流落民间被江湖义士搭救,安排在红花寺附近的荆家寨内。公主感叹身世,代发修行,一心向佛。
红花寺初建于唐,说是寺庙,其实是反清复明的江湖组织的“红花会“的分舵。红花寺寺主就是分舵香主。表面上给人看病,其实是暗地召集江湖义士,将来共举起事。
公主的起居生活,有荆寨主尽心照顾。头一天,荆寨主听说乾隆跓跸黄岗寺的报恩寺内,就前往前去劝阻。荆寨主早听江湖上广为盛传:乾隆就是汉人,将来做了皇帝,一定会恢复汉家江山。所以无论是红花寺和尚,还是荆寨英雄豪杰,都希望乾隆前去少林寺平安无事。
这一天早上,公主早上起来到刀嘴处拾杏时,听到沟底下有个人在呻吟。公主出于怜悯心,问明那人的来路之后,先拾了几个杏给乾隆吃了。乾隆吃完,汁多味美,赞不绝口。公主回寨找人。荆寨主从黄岗寺回来,带人前去把乾隆接到荆家寨治病疗伤。不久后,乾隆康复,继续前往少林寺进香。乾隆去的时候,荆寨主和公主,还有红花寺的寺主一起前往。到了少林寺,乾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没想到自己的妹妹代替自己在民间受苦,心里感到万分伤心。
乾隆想把妹妹带回皇宫,过上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发现找不到了,原来妹妹悄没声息的在少林寺的一个独院出家了。乾隆千方百计找到了公主,却被拒之门外,只能听到公主念经的声音。荆寨主一边劝说:“皇上只要为汉人百姓多谋福利,公主她就心满意了。”
乾隆离开了少林寺之前,转了迷魂塔,逛了中岳庙,发放救济粮款,还下旨修缮关帝庙。由于离开十分低调,很少有人知道乾隆和民间失落妹妹有一面之缘。乾隆落难吃荆寨杏的故事传为佳话,民间广为流传,在郑州一带就出现不同的版本,以致荆寨杏最为鲜为人知。
十、杏园医治心病
据传,杏园过去叫做“杏园寺“。杏园过去有无寺院,已经不可考,但是杏园林子却住着一个老和尚。老和尚慈眉善目,杏林高手,给人看病,不收银钱,赢得好名声,大家都愿意到杏园找老和尚看病。一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以为荆胡西边有寺庙,称那里是“杏园寺”,可走到一看,只有一个老和尚住在园子里。进屋一看,屋内也是家里摆放也是小佛像,完全没有一点“寺”的样子。但是到这里看病的人,认为比到真正的庙里看病还管用,依旧喊这里“杏园寺”。老和尚仙逝以后,这里依然杏林旺盛,故名“杏园”。
杏园村的荆姓人家和荆胡荆姓一脉相承。荆胡荆姓人家是黄岗寺过去的。关于荆胡的地名掌故: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0年)黄岗寺村民荆明彪,迁此地种菜。不久,胡姓由今侯寨乡西胡桐村来到此地为荆姓打工,他勤劳忠厚,深得荆姓喜欢,于是在此娶妻生子,购置田地。由于荆胡两姓关系密切融合,此地便取名为“荆胡庄”,沿用至今。据传,胡姓和荆姓的结识,和黄岗寺老和尚有关。
据传,荆明彪和族人不睦,因为一些家庭纠纷。独立门户。明时,黄岗寺地大物博。荆明彪虽然分到田产,却心里时常祖务郁郁寡欢。一直跟在身边的胡长工看在眼里,说:“其实黄岗族人也不错,给你的是上好的水浇地,他们自己种的地还多半贫瘠,你比他们自己的土地还肥沃呢。而且互相离得近,可以互相照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重新言归于好,和睦如初。”荆明彪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但还是一直想不开,时间长了,还生了病。
胡长工不但种菜,还负责要到黄岗寺集上买卖。黄岗寺里的僧人听说荆明彪家的菜,就让他经常往寺院里送。寺院内有个老和尚很会看病。为了给脾气暴躁的荆明彪看病,可谓良心用苦。他在荆胡西边的杏园里住下来。荆明彪一直不愿意到黄岗村看病,听说杏园里新住着一个老和尚,在胡长工的劝说下,前去看病,很快地治好了心病。
通过杏园寺老和尚看病,荆氏和胡姓关系越来越好。荆明彪和老和尚关系也好,希望老和尚住下来,将来事业兴旺发达了给她建个寺庙。老和尚笑着说:“黄岗村有寺庙,修行在个人。”在老和尚的帮助下,荆明彪和黄岗村族人关系复初。建国初期,荆胡兴起了一个大集市,叫做荆胡集。荆胡集和黄岗寺集,远近闻名。解放前后,吸引着远近的乡民前来逛集,买卖货物。五十年代后逐渐消失。
郑州乡土文化家园
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