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时节,我们来到革命老区新县的毛铺村。

毛铺村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淮河支流白露河的发源地。

据了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毛铺古民居是豫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从毛铺村口依水而过的“汉潢古道”,是古代商旅通行要道,连接汉口与潢川。又称光黄古道,是古时由光州(今河南潢川)至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官道,也是从中原地区进入楚地的必经之路。杜牧、苏东坡到黄州任职时都曾走过这条古商道、古驿道。

寨险林密、山幽水清。毛铺村也因其独特的“古道、古寨、古民居”景观被评选为“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露小河畔,汉潢古道边。刚进入村口,那依水而生的青草遮掩不住青石板上那深深浅浅的车辙印记,隐约可见那南下北归的人们交错的身形。

古老的“香木碓”里,“咚咚”声如期响起,与“哗哗”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混合着香樟、野菊花的缕缕清甜,洗刷掉城里人身上的俗尘,唤醒对这一方水土的古老记忆。

这里的“香木碓”,这正是我们此行考察的主要目的。

碓,是一种舂米工具。毛铺的“香木碓”,靠的是一个立式水轮,在水位落差产生的动力下,带动一块圆锥形石头一起一落,昼夜不停地将香樟、枫杨木、三角枫、艾蒿、侧柏叶等就地取材的香材碾压成粉末,香农再把这些香粉末收集起来,在村里的香坊中加工。

这种发明于西晋时期的水利机械,被当地人灵巧地运用在制香工艺上,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让当地取之不竭的香材变得细腻、有韧劲,沾染了草木灵气。

村口水边的“香木碓”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村民介绍说,“香木碓”的石头房顶要经常苫草,水鼓至少10年要更换一次,石碓使用时间长了也要更换。

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水边原先有十多座,如今只有三两座还在丰水期运转着,每年靠着“香木碓”制香,只能带来一万多块的收入。

“香碓、榨油、小烟”是毛铺村的“三宝”,古法榨油和古法制烟至今都能源源不断地为村民带来收益。作为清廷贡品的古法制香,却因工序繁杂、传承人少、关注度不高、产品单一等原因,就像旁边的汉潢古道一样隐入尘烟。

在当地有识之士的呼吁和保护下,特别是2019年以来,在河南中烟为代表的定点帮扶单位的挖掘、支持下,河南中烟派驻毛铺村的崔龙杰、刘志平等多位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和帮扶,毛铺村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出现了好的转机。

2021年11月,河南中烟、郑州轻工业大学和当地政府开展了深度合作,汉潢古道(毛铺)核心体验区景观提升项目启动,这是一次农文旅融合的有益尝试,也是企校地三方合作的首项成果。

“古道风情、文化毛铺”成为毛铺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定位,一批好的项目落地。我们“海沉逸品”作为河南省香学机构代表、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线香制作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单位,也将深度参与到“香木碓”的保护和特色香文化产品的研发推广。

香文化学者、郑州市级非遗传人、郑州市级技能大师李彦妍女士表示,“保护和推广中华香文化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全面、全程、全力参与到毛铺村的乡村振兴,以红色基因为中华文化添翼,以工匠精神为乡村振兴赋能,让古法制香技艺重新焕发出时代风采和生命力。“

随即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天共8课时的技艺辅导,现场近百人参加了培训和实操,河南中烟集团副总经理杨志忠、郑州轻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毛多斌、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薛峰、河南中烟集团驻毛铺村第一书记刘志平等一行专程到培训现场观摩指导,沉浸式体验中华香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对海沉逸品推出的系列非遗香文创产品,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表示肯定。

“海沉逸品”团队将用非遗制香技艺,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以实实在在的技能输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让“香木碓“走出大山,让古老的制香技艺展现新姿,让红色气韵升腾九州。

部分配图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