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四季度 夺取全年胜
创新热潮奔涌 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赋能新能源产业发展,富士康致力打造全球首个“储能灯塔工厂”;跨国公司巨头太古可口可乐落地郑州,河南首个年产百万吨级饮料超级工厂投产;专注发展高端新能源智能汽车,上汽智己新能源汽车郑州一期项目整车已批量下线……
在郑州这座创新涌动的城市,一个个优质新项目加速布局落地,一个个新增长点持续培育塑造。
郑州正以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让创新热流持续涌动。
创新“引擎” 释放发展动能
AI+教育、AI+医疗屡见不鲜,那AI+材料会是什么?
由中豫飞马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郑州)有限公司孵化的郑州新云锦特导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和用 AI+合成制造高端铜合金线束材料的企业,将AI技术深度赋能合金材料。
长期以来,航空航天用铜合金导体核心技术被外国技术垄断,是典型的“卡脖子”领域。2020年该公司产品正式立项,由多名归国博士构成核心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团队采用AI+材料的创新技术,在研发多元素合金时AI能算出可行方案,可大大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据悉,其凭借“AI+材料”的创新模式与宇航级铜合金导体的稀缺产品,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形成显著竞争力。该企业今年已完成产线建设,批量向相关企业进行产品供应,预计2026年营收3000万元。
郑州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新动能不断涌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州研究院研制的耐高温金刚石钻具在新疆“塔科一井”等国家重大工程成功应用,实现钻完井深度10910米,创下亚洲陆上钻井深度新纪录,并成功发现万米油气资源。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芯片冷却液技术,通过研究院平台公司实施转化,2025年签署百吨级产品供应合同,合同额1568万元。
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开发基于AI视觉多源感知智防系统在能源行业全场景应用成果,荣获省人工智能应用重点示范场景。目前累计产值3000多万元,预计3~5年可产业化,产值达3~5亿元。
一项项创新项目落地转化赋能产业一线,郑州科技创新结出丰硕成果,澎湃科技创新势能正融入千行百业。
政策暖流 激活创新“源泉”
从一流大学到产业一线,一座贯通产学研、破解合作堵点的桥梁,正成为双方所需的“加速器”。
今年9月,一场“科创郑州·共创未来”——“NICE郑州·开放创新与全球本土化”交流会在郑举办,郑州本地科技企业、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等嘉宾代表共探产业发展新模式。
“不出海,就出局。”郑州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筹备组组长孙海生表示,郑州产业基础雄厚,高校和一流科研院所等科研资源丰富。本次活动目的就是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对话平台,推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与郑州本土产业深度融合。
科研成果转化,是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也是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突破口。
今年以来,郑州科技局共举办6场“科创郑州·共创未来”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共发布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技术等领域技术成果及能力清单近200项,邀请210余家企业及10家金融机构参加活动,推动院企签约9项,达成合作意向12项,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转化落地。
“政府的高效服务为我们搭建了关键桥梁。此前我们在会议上提出希望对接高等研究院的诉求,6月份政府就迅速组织企业进院所活动,11家企业参与其中,不仅精准筛选技术需求,还帮助我们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实现专业匹配。”短短几个月就促成了合作,也让郑州瑞沃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丰收对后续技术转化充满信心。
“我们从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中筛选‘拨投结合’产业化储备项目34项,涉及新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组织长三角国创中心相关专家,精准对接中铁盾构、安图生物、驼人医药等10余家企业核心技术需求。”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与5家投资平台公司对接,介绍拨投结合项目模式,为下一步投资合作奠定基础。
平台驱动 创新浪潮奔涌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加速创新的强引擎。
202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打造创新平台矩阵。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郑州大学超短超强激光平台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已引育杰青2人、优青5人、海外优青6人、青年长江3人、青年拔尖1人、博新计划7人。
数据显示,中原科技城已布局建设科学装置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5个、省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4家,培育科技型企业1339家、高新技术企业661家、科创企业26200家,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日益凸显。
郑州涌现更多利好政策和创新机会。今年3月,郑州启动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申报,推动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推动市政府与省科学院签约工作,双方主要围绕郑州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新材料等七大支柱产业,在创新资源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引入国内外高校创新资源,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等多家院所进行对接,围绕郑州市20条产业链及40多家链主企业需求,重点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数字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深入对接,积极引入大学的创新资源,助力郑州产业发展。
郑州全力服务保障16家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目前,全市16家研究院累计人员规模为1861人,集聚科研人员140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60人、硕士研究生 732人),培养研究生3162人。2025年度获批国家级、省级平台22个,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级科研项目53项,获授发明专利107项,服务企业800余家,孵化企业1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4亿元,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7亿元。
科技向新,郑州向新。如今,郑州这座城市,正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
本报记者 刘盼盼


编辑:宋雨馨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