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饭配一头蒜,八种主食混炒的口感太奇妙了!”10月,美食博主“特别乌啦啦”的一句推荐,让郑州街头12元一份的“炒八掺”瞬间引爆全网。江苏食客驱车10小时打卡,山西游客跨越500公里尝鲜,小店门前蜿蜒的长队,成了郑州最鲜活的烟火风景。这道源于河南“两掺文化”的小吃,用“万物皆可掺”的创意打破常规。

其实这碗“炒八掺”爆火的背后,藏着的不只是河南人对美食的巧思,更是一种“敢混搭、善融合”的发展智慧——而这份“掺哲学”,恰好与二七区商贸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不谋而合。如果说“炒八掺”是用八种主食打破单一味觉边界,那二七商贸就是以创新为“猛火”、以包容为“调料”,让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炒”出属于自己的转型新滋味。

破局:像“炒八掺”跳脱“两掺惯性”

二七敢撕“传统剧本”河南人对“掺”的智慧早有传承:胡辣汤掺豆腐脑中和酸辣与柔滑,土豆粉掺刀削面兼顾筋道与绵软。但“炒八掺”的爆红,关键在于跳出“别人做啥我做啥”的惯性——从“两掺”到“八掺”,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精准拿捏了当代人“啥都想尝”的消费心理,用凉皮的弹、炒饼的焦、热干面的香,碰撞出记忆点拉满的味觉体验。这种“不循常规”的破局思路,正是二七商贸业的转型密码。

作为曾拿下全省首个财政“亿元区”的商贸强区,二七区一度被业态陈旧、布局分散的“传统剧本”困住:钱塘衣城的吆喝声敌不过直播间的流量,实体批发市场的账本追不上电商的增速。但二七没有困在“过去时”里,而是像“炒八掺”升级“两掺”那样大胆求变——创新勾勒“三区三轴”空间布局,用“六项机制”打通产业堵点,硬生生把“传统商贸”这碗“主食”,和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食材”炒成了新业态。

融合:学“八掺”兼容之道,二七造“1+1>2”商贸生态

“炒八掺”的精髓从不是食材的堆砌,而是“和而不同”的兼容智慧:八种主食各有风味,却在猛火快炒中形成焦香统一的口感,连老板“周末降价1元照顾打工人”的真诚,都成了这道美食的“隐形配料”。这种内外兼修的包容,正是二七商贸蝶变的核心逻辑。

曾经的二七商贸,像没搭好的“两掺”:实体店铺守着柜台“各自为战”,电商平台飘在空中“落地无门”。如今的二七早已学会“猛火快炒 的融合术——

对内,把海一云商、致欧科技这些本土“食材”炒出香味,50余名商户经直播培训变身“带货达人”,30余家店铺借直播间实现“线下批零”到“线上品牌”的跨越;同时给钱塘衣城、高砦市场这些“老食材”焕新味,通过改造升级留住烟火气。对外,主动“掺”进全国大市场:牵手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学经验,对接深圳跨境电商协会拓渠道,在数字贸易集聚区里,让“二七制造”通过跨境电商飞向全球。传统商贸的“实”与现代电商的“活”彻底融合,炒出了“1+1>2”的生态效应。

续航:从“爆红”到“长红二七的“守正创新”经

“炒八掺”爆火后,老板没有盲目扩量,反而限购保品质——这是从“一时热闹”到“长久走红”的清醒。而二七商贸的转型,也正走着同样的“守正创新”之路:守住的是“商贸强区”的家底,创新的是“现代商贸”的玩法。如今的二七,左手抓“数字化改造”:以义乌为范本,让老商户带着经验玩转数字贸易;右手抓“新业态培育”:把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做成新增长极,用“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联动陆港、空港。就像“炒八掺”要靠真材实料留客,二七的转型也藏着“真诚必杀技”:“织梦生活”团购会让商户日销增50%,“社区好物直通车”打通供需堵点,每一步都踩在“惠企惠民”的点上。

一碗“炒八掺”的走红是中原饮食智慧的出圈;二七商贸的转型,是传统产业升级的范本。当“万物皆可掺”的包容遇上“敢想敢试”的创新,当“烟火气”的传统撞上“数字化”的现代,二七正在把商贸IP的“流量”熬成“长红”的“存量”,在新消费浪潮里炒出属于自己的“真香滋味”。

记者 刘伟平 景静 通讯员 樊琳琳 文/图


编辑:康迪
统筹:赵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