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6年研究生考试报名流程开启,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住宿问题再次引发关注。近日,浙江大学发布的一则采购意向公告显示,因校内学生宿舍住宿紧张,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租赁社会用房,要求精装修拎包入住,能满足学生宿舍住宿要求,有配套服务用房,预算金额为2360万元。此次意向租赁的社会用房,将服务于该校2026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近些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节节攀升。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为135.68万人,相比10年前增加118%。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的扩招尤为明显,在研究生招生中的占比由2014年的42%提升至2024年的68.99%。相应地,不少高校的既有住宿资源显得日益捉襟见肘,供需矛盾逐渐凸显。近年来,陆续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宣布不再为专硕生提供宿舍,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则明确只为专硕生提供一年宿舍。
新建校舍的动议需要审慎考量,历经较长的审批、招标和建设周期,无法即刻应对眼下的紧迫需要。如果仓促上马,一旦未来招生趋势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校舍过剩、闲置等现象。而且,高校占地面积和经费预算有限,一些高校还位于空间紧张的大城市,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的确很难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新建扩建,满足所有学生的校内住宿需求。
但是,研究生特别是专硕生面临的“住宿烦恼”也应当得到重视。一方面,“自寻住处”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每月动辄几千元的租房费用,会给学生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这笔不菲的住房支出,甚至会成为部分学生报考高校时的重要顾虑。另一方面,物理空间的疏离,也可能不利于学生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有学生就表示,因为住在校外,需要来回奔波,自己很少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还有人指出,无法充分享受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校内设施。
上述“两难”问题,并非完全无解,有关方面可以探索更精细化的兼顾和解决之道。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提出,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
对高校而言,相较于完全自修自建,这样的解决方案相对轻量化、可负担。比起让学生自行在外租房,由高校统一出面租赁或购买社会用房,不仅在议价权上更具优势、在安全性方面更有保障,也能够探索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切实减轻学生的租房负担。获得周边社会用房的使用权后,高校还可以在其中搭建自习室、图书室、健身房等公共空间,开设往返于主校区和校外集中住所的校车路线,营造更符合学生需求、更具社区感的校外居住环境。
除了引入社会住房资源缓解供需矛盾,高校还可以通过提供一定的住房和交通补贴、与租房平台沟通优惠的协议价格、为家庭经济困难的专硕生提供专项补助等方式,缓解学生在外租房的压力,减少其后顾之忧。
总之,面对“研究生宿舍告急”的难题,还需想方设法协调资源,在公共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求更平衡稳妥的解决方案。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高校要积极作为,坚持以学生为本,尽量化解住宿社会化给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生活不便,确保学生安心上学,不再为“住在哪”而发愁。
(原题为《高校为专硕生租宿舍,能否缓解“住宿烦恼”?》作者 任冠青 来源 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编辑:周也琪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