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的郑州,风里裹着桂花的甜香,也飘着“敬老月”特有的暖意——河南卫生健康干部学院实训楼内,24岁的张梦琪正在为11月份举行的省级康养技能竞赛做最后冲刺;全市大大小小社区公告栏上“孝亲敬老”的海报醒目;公园中,年轻人帮老人调手机字体的画面鲜活。

若把郑州的养老图景比作一座“桃花坞”,以往人们总念着银发的恬静,如今却有一群年轻身影带着专业技能与热忱赶来,像晨露润花苞般,为这座“坞”注入了不一样的生机。

青年养老人才和老人一起做手势操

​近年来,郑州新增养老技能人才682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639人,2024年全年培训超8000人次。这些年轻人,正是撑起郑州养老服务“半边天”的核心力量。

“桃坞”新成员 把养老带出鲜活感

中原区瑞阳养老宝莱银龄之家的病房里,22岁的小怡正俯身帮88岁的靳奶奶调试气垫床。

“奶奶,这硬度刚好,能少受点儿压疮的罪。”她的动作熟稔得不像入职才半年的新人,白大褂口袋里的小本子记满了“老人专属密码”——靳奶奶吃降压药要配35℃的温水;李爷爷午睡醒来,得喝半杯蜂蜜水……作为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她既能精准完成生命体征监测、鼻饲护理这些“硬核”操作,又能蹲在床边教老人拍短视频、连蓝牙音箱。

“小伙伴们早上好,做做操,我们一起迎接美好的一天吧!”每天清晨,在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的老年公寓三楼,都能看见年轻的护士长王亚美带着护士一起“练兵”。

“以前凭经验做康复,老人恢复慢还容易出岔子,现在按竞赛标准来,每次训练都记数据,感染率直接降了30%。”王亚美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家医养结合机构里,四成医护人员是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不少人像王亚美这样,是通过竞赛拿了高级工证书,是专业养老人才。

饭点一到,高新区锦华苑社区老年食堂的“蓝马甲”就成了最靓的风景。22岁的李浩然端着餐盘穿梭席间,他会帮助记不住付款步骤的老人解决难题,会帮行动不方便的老人盛饭收拾碗筷。此外,李浩然和团队还帮食堂改了菜谱,让饭菜更适合老人的口味儿。

技能作“桃枝” 稳托老人“夕阳红”

“滴滴——”清晨,26岁的刘阳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小区里,背包里的竞赛指定评估工具包是他的“百宝箱”。

作为“谷子益护”的居家护理员,帮失能老人擦身前,他会先测肌力判断护理难度;给独居老人测完血压,当场把数据填进健康档案,同步到智慧平台。

“有位奶奶的儿女在外地,我每周去三次。上次她拉着我的手说‘你比我孙子来得还勤’,这话让我觉得再累都值。”说起这些,他的语气里满是温柔。

按计划,2025年,郑州将为2000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做适老化改造,“刘阳”们会提前上门评估——看看老人起身需要多少助力,走路会不会碰到家具,改造后还得手把手教老人用助行器、紧急呼叫器,把“安全”装进老人生活的每个角落。

而老人的精神世界,今天也由年轻人来“点亮”。90后张荣彬把戏曲特长和自媒体经验揉进了养老服务,曾经是我市某养老集团品牌宣传负责人的他,拍摄的“凌晨3点钟的养老院”视频,一经上架,点击量破20万。

在他看来,这“养老+戏曲+自媒体”的模式,不仅让养老院成了流量热点,更帮许多认知障碍老人打开了表达的窗口。

好土壤催得“甜桃”满枝丫

走访中记者感受到,政策托底与老年市场需求升温为年轻人提供了舞台,但真正激活行业活力的,是他们主动跨界的创新与自我成长的坚持。

“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全新的服务理念。”河南瑞阳医康养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燕说,“这种理念革新,让养老服务从‘被动照料’转向‘主动赋能’。无论是带老人唱戏,还是在老年群体推广智能设备,他们始终站在老人的视角简化操作,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活。这些细微的改变,正让‘老有优养’的内涵愈发丰富。”

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也让大家看到年轻护理员的风采;社区宣传栏张贴着养老从业者的热爱;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入职补贴、与工龄挂钩的岗位补贴、技能竞赛晋升通道一路绿灯……这些认可让更多人意识到,养老行业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朝阳赛道”。

此外,记者走访中了解到,我市不少养老机构主动搭建平台,提供坚实支撑。企业文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养老队伍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留住这些年轻人,郑州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参加技能护理培训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分别给予相应补贴;经培训合格且连续服务老年人满一年以上的养老护理员给予岗位补贴;养老服务还被纳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培训重点。

河南谷子益护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腾宇表示:“现在老人要智慧化服务、个性化照护,年轻人学新技术快,还能懂老人的精神需求。”在他看来,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人力,更是养老行业的“升级密码”。

你朝守夕盼 我携光来赴

要让青春力量真正“扎下根”,不仅需要政策和市场的“外力”,更需要行业持续给年轻人“成长空间”。

从业者张梦琪说:“希望能多去外地学学先进的康复技术,多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未来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加多彩清晰。”

“要是护理员能固定就好了,刚熟悉又换新人,还得再适应。”陈桂兰奶奶的话说出了不少老人的心愿。他们希望年轻人可以成为“稳定的家人”。而这样的期盼也暴露了当前养老行业的痛点——护理员流动性高,本质是行业保障、职业认同等体系尚未完善,导致服务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情感联结”。

对此,未来,在人才供给上,郑州将深化校企互融联动,依托已设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1所院校,持续推广“1+X”证书制度与“订单式”“方向班”培养模式,通过社区人才培养工作室搭建“名师带教+技师带训+骨干带岗”的实训体系,鼓励养老企业设立培训学校与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衔接,精准培育适配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需求的复合型青年人才。职业保障上,将落实青年就业支持政策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职补贴、岗位补贴等激励举措,同时构建涵盖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等多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通过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配套荣誉激励等方式,增强青年人才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助力高质量“河南护工”品牌打造,为银发经济从“有”向“优”升级筑牢人才根基。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涛也给出了细化的建议:“郑州要让年轻养老人才队伍欣欣向荣,得从‘留得住、有奔头、有尊严’三方面破局。具体来说,要先给年轻人搭‘成长梯子’,比如在现有入职补贴基础上明确‘护理员—技师—运营主管’的晋升路径;让每个人的专业都有用武之地,结合郑州智慧养老平台升级,让他们牵头做智能监测、远程康复项目,按成效发创新奖;还要给足‘面子’和‘底子’,把年轻人才纳入‘银发顾问’队伍,配证书提升认同;联动资源给低息房贷、公租房保障;最后,养老机构可以用‘核心岗+灵活岗’适配节奏。这样队伍才能沉淀下来、稳下来、活起来。”

最后,他特别提到郑州的医养结合模式:“医疗和养老结合,年轻人能发挥的空间更大,未来这将是个前途无量的好方向。”

记者 陶然 文/图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