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县域旅游早已告别了“农家乐”时代,迈入追求“高品质生活体验”阶段。通过文艺赋能城乡,城乡之间实现了生活场景互换,从而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和消费热点。
2023年8月16日,秦岭脚下的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邵瑞/摄)
农民咧着嘴的笑脸被画到墙壁上,成为“鄠邑画报”的封面主角;镰刀、锅盖、笤帚被拍成照片挂在乡村艺术馆里展出,但毫不违和;设在田间的露天剧场,以青山为幕布、大地为舞台,音乐季、戏剧节纷纷上演……
在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鄠邑区,一场超过7年且仍在持续的“艺术乡建”,让这里的村庄告别了“千村一面”,变得五彩斑斓和富有诗意。沉寂的乡村开始活力四射:“关中忙罢艺术节”“终南艺术节”叫响了名号;乡创客返乡创业,旅拍者络绎不绝;村咖店里咖啡飘香,甚至外省游客都慕名前来尝鲜。
从曾经发出“啥是艺术”的疑问,到如今成为艺术生活的主角,当地村民也在这场文艺赋能城乡发展的美丽试验中,富起口袋和脑袋。
小山村的艺术初体验
西安美术学院教师崔凯敏不曾料到,7年前他跟随老师参与的一场活动,不经意间竟成了点燃鄠邑区“艺术乡建”的星星之火。
2018年,西安美院教授武小川带队到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开展艺术实践,大家很快被这个美丽乡村所吸引。
“背靠秦岭,宁静开阔,麦田、溪流、葡萄园相映成趣。”一番感叹过后,他们租下5亩麦田,创作出多种艺术作品。比如,用秸秆制成的巨幅装置作品《麦霸》;用树枝搭建的高高耸起的巨型鸟巢……
为了让艺术创作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师生们着手策划起一场“关中忙罢艺术节”。
忙罢,在关中方言中特指结束麦收忙碌之后的时光。农耕时代,人们会利用这难得的闲时走亲访友、赶集交流,从而形成了“忙罢会”的古老记忆。“关中忙罢艺术节”的名称灵感也由此生发。
如今回看,第一届艺术节颇为简易,但并不影响其一炮而红:师生以麦收后的田地为舞台,邀请秦腔剧团、民谣歌手、健美操团体前来演出。萧条已久的村庄热闹起来,不少村民在家门口第一次感受到艺术的气息,看演出时拍红了巴掌。
彼时还是一名在校生的崔凯敏,从这场走红中看出了门道:艺术恰恰始于忙罢。只有在结束了一年的辛劳且丰收之后,农民才有时间和心情去创造并享受艺术。
蝴蝶的翅膀悄然扇动,一场“艺术乡建”的大幕由此拉开。
一处堆满垃圾、臭气熏天的涝池,华丽转身成为露天的终南剧场。村民自己设计、自发施工,仅用20多天就完成了改造。坐在红砖铺设的观众席放眼望去,成片的玉米田成为舞台的背景,目光之尽头,巍巍秦岭或烟雨朦胧、或峻秀葱茏,每日都有不同的风景。
在这个观演体验极为独特的舞台上,“关中忙罢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7届,崔凯敏成为多届艺术节的总执行。近千名艺术家前来参与,爵士乐、交响乐、先锋话剧来到了小山村。村民看戏也演戏,自创的诗歌朗诵、秦腔表演、广场舞比赛纷纷登场。
除了演出,艺术遇见乡村的“化学反应”也在更大范围内铺展。
蔡家坡村口的“美好生活服务中心”里,“土生土长”的泥塑、布艺、农民画等非遗作品琳琅满目。非遗传承人杨彩霞舞动剪刀,一件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凤冠》渐渐成形。
2025年9月22日,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非遗传承人杨彩霞在展位前介绍剪纸作品(邹竞一/摄)
靠着在这里展演和销售作品,她每年收入5万多元。“平时我给学生上社团课,节假日到这里展示非遗技艺。上次给外国游客教剪纸,他们特别喜欢!”杨彩霞口中带着骄傲。
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西安美院等高校的20余名艺术家被鄠邑区聘请为艺术村长,200多名师生用美学视角对乡村空间进行艺术改造,一批闲置的校舍、厂房被盘活,成为乡村美术馆、艺术馆。
道路两旁公交站广告牌里的明星不见了,换成了手捧葡萄的村民。村民家中最寻常的筷子、木凳和菜刀,被印到明信片和帆布袋上,卖得异常火爆。乡亲们突然发现,原来看上去离自己很远的艺术与美,其实就在身边。
“啥是艺术?我看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在蔡家坡村“艺术村长之家”,村民王婷快速调出一杯咖啡端给游客。这里是村里的美术馆,展出着艺术院校师生和村民的最新作品。
“这些枝枝叶叶,都是从秦岭脚下的村子里收集来的,一点都不起眼,但拼出的作品就非常漂亮。”王婷指了指墙上色彩斑斓的植物标本,“这幅作品叫《梦游秦岭》,看起来生机勃勃,是不是很奇妙?!”
文艺能“顶饭吃”“当钱花”
没来“艺术村长之家”上班前,和村里许多当了妈妈的妇女一样,王婷在家相夫教子。3年来,她在这里作讲解、调咖啡,每月收入4000多元。“几步路就到家,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王婷说。
闲暇时,王婷爱在村里散步,看看墙壁上、田野里又多了哪些新的艺术作品。村里的艺术设施里,她最喜欢终南剧场舞台中央的雕塑《大地之子》——一名幼童趴在地上,仿佛在大地母亲的怀中安然入睡。
“这座雕塑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最动人的艺术就生长在乡土烟火里。”崔凯敏说。而今,每年假期有600余名艺术院校师生常驻鄠邑区开展文艺创作,乡村美、生态美、艺术美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在曾经的省重点扶持贫困村蔡家坡村,诗意的生活已是村民的日常。文艺不仅改变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子的面貌,还能“顶饭吃”“当钱花”。
国庆假期前的一个周末,网红面馆“家里面”门庭若市。灶台前,老板盛颖欣忙到飞起,擀面杖与案板碰撞得快要擦出火星。这是他家的老屋,被修旧如旧做成了面馆。土墙、土炕,还有妈妈味道的手擀面,处处都是家的模样。
盛颖欣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市区工作。这几年,蔡家坡村的人气越来越旺,他便和妻子回到老家开起这家面馆,起了个一语双关的名字。如今,面馆每年为他家带来30多万元的稳定营收,还让他们有了更多在家乡陪伴父母的时间。
眼下,蔡家坡村文旅从业者已有200余人,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400万元。许多像盛颖欣一样的“80后”“90后”回到村里,吃起旅游饭、创意饭。
2023年10月11日,游客在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露天剧场观看演出(孙正好/摄)
蔡家坡村是一个缩影。在鄠邑,一条全长8.8公里的“8号公路文旅产业带”愈发成熟,村咖、茶饮、宠物友好乐园、数字游民社区等56个消费新场景持续涌现。在此带动下,2024年鄠邑区接待旅游人数达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6.1%。“诗画鄠邑、品质新区”的名头越来越响亮。
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如今,乡村旅游、县域旅游早已告别了“农家乐”时代,迈入追求“高品质生活体验”阶段。通过文艺赋能城乡,城乡之间实现了生活场景互换,从而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和消费热点。
去年,蔡家坡村70岁的村民韩养民在家中举办了摄影展,引来不少游客参观。50张精选的照片,展示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曾担任过多年民办教师的他,从小就有做艺术家的梦。“我拍的都是最普通的农村生活用品,汽油桶、架子车之类的,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他说,“艺术乡建”是一场美学教育,群众也由此变成了艺术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生态为基底 文化是灵魂
与蔡家坡村一河之隔的潭峪口村,一座制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的石碑静静矗立。“禁止潭峪口,永不得烧石灰”——17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即为抵制采石烧石破坏山林而将禁令刻于石碑,记录了当地人对生态保护的深刻理解。
秦岭位于鄠邑区境内的面积为752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58%。曾在秦岭生态保护上有过深刻教训的鄠邑区,如今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实践中,持续享受到生态的红利。
一片农家小院装饰得清新脱俗,院墙边的老槐树与楼梯相互托举,三五好友坐于其间品茗畅聊。院子中心,几名年轻女孩正摆着造型悠然自拍。店员手捧咖啡,脚步轻盈从她们身边掠过。一抬头,蓝天、白云、青山,接续入眼。
2023年6月20日,游客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的乡村咖啡馆休闲度假(孙正好/摄)
这是鄠邑区栗峪口村一家村咖内的场景。薛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家店,带着公司20余位同事从西安市区来此团建。“与秦岭美景相伴的这份松弛感,是在城里喝咖啡时体验不到的。我们宁愿驱车几十公里,来享受这份美丽与宁静。”薛女士说。
曾经寂寂无名的栗峪口村,正在成为西安网红打卡的时尚之地。留英海归博士创办的“土锤咖啡”长期稳居抖音西安榜榜首,青年创客打造的摩托车主题茶饮店已是当地发烧友的聚集地。
“文艺是栗峪口的新名片,但说到底,大家是因为好的生态才来的。”栗峪口村村支书王利军说,村子火起来之后,常有企业来考察,想要建游乐场或是发展康养产业。尽管效益可观,但由于需要大拆大建,都被村里拒绝了。“保护生态这条红线,我们不能破。”
生态为基底,文化是灵魂,鄠邑区走出了一条将生态和文化价值转化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新路。为了让乡村更好看、更耐看,鄠邑区坚持“大刀阔斧做减法、慎之又慎做加法”,一面重点解决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顽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一面通过文艺赋能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造一批乡村公共艺术空间。同时,当地还选配一批旅游村长、规划村长、科技村长到农村任职,打造乡创客联盟等平台为青年创客提供服务,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热土。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4年,鄠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372元增加到20497元,增速连续四年位居西安市第一。
“让老百姓住得更舒服、挣钱更容易、过得更幸福是我们的目标。”李化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在同自然互动中产生的舒适感,而艺术的叠加又会带来愉悦的叠加。“文艺赋能,就是实现农村宜居宜业的一种有益探索。”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 陈晨 孙正好 杨一苗)
统筹:梁冰
编辑:魏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