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郑州风物,世人多知二七塔之巍峨,德化街之繁华。然金水河畔,犹静驻一座默然厚重的“岁月知音”——河南宾馆。70年风云激荡,它如一位缄默的见证者,将郑州的沧桑变迁悉数藏于砖瓦之间。如今,随着金水河“一河两岸”焕新工程的启幕,这座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建筑,正将一页新的传奇,悄然写入流动的时光。


河南宾馆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在优胜南路与防疫路围合的土地上,它破土奠基,于1954年国庆前夕正式启幕,就此拉开了跨越70余年的叙事序幕。

在当时的郑州,它是不折不扣的时代地标。主楼仿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招待所规制而建,歇山顶、砖木构,将工业建设的时代脉搏与中式屋檐的古韵风华融为一体。总投资58万元,设有290张床位,作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交际处,它更肩负着接待中外贵宾的重要使命——埃塞俄比亚、老挝等国际友人曾在此下榻,它不仅是郑州的会客厅,更是一扇通向世界的早期窗口。


古韵新生,河南宾馆从历史中醒来。

如今,作为郑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金水活力廊”的点睛之笔,河南宾馆及其所在的9.5公顷土地,正迎来一场深刻的焕新。项目秉持“可持续更新”的哲思,循着“留、改、拆、建”的严谨脉络,旨在为这位老去的“贵族”注入现代灵魂,令其“风骨犹存,气象一新”。


此次更新的精髓在于“传承与升级”的辩证统一。标志性的1号主楼——其庄重的歇山顶、精湛的砖木结构及原始布局,将作为珍贵的建筑档案被完整保留,并辅以国风中式技法进行修缮加固,让历史的风韵在每一片屋瓦上得以延续。与此同时,内部将植入现代酒店的全部功能,使其化身为一座“可居住的历史博物馆”与“红色文化研学高地”,直接承继1954年省交际处的人文血脉。未来,住客可于古雅客房中与往昔对话,企业可在复原风情的会议室里激荡思想,学子能在此沉浸于红色研学的庄重氛围——历史于此不再是封存的记忆,而是可触、可感、可参与的鲜活场景。


更为深远的是,此次更新超越了建筑本体的“单点改造”,旨在营造一个共生的“复合活力共同体”。更新红利将直接惠及周边居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公共服务精准补齐、居住环境显著提质,新增的社区配套、停车空间与绿地景观,将让日常生活步入“漫步即景、安居无忧”的新境。项目亦是一条活力的纽带:建设期可提供近400个就业岗位,而未来在酒店、物业、充电设施及康养服务等多元业态的持续运营中,将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为片区汇聚人气与才气。


在经济层面,这更是一次高瞻远瞩的“价值再生”。科学的规划不仅确保了国有土地的资产保值与增值,更通过多元化业态的“自我造血”能力,彻底盘活低效用地,为郑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一股绵长而坚实的内生动力。

记者 王翠 通讯员 李慧杰 文/图


统筹:曹杰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