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56个“世界标准日”如期而至。这一天,不仅是全球标准化工作者的节日,也是我国体育标准化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从北京冬奥会滑雪场的安全防护,到城市体育公园的智能健身路径;从一场马拉松赛事的服务细节,到一件健身器材的质量保障——“标准”正无声却有力地支撑着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十四五”以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的归口管理与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的组织实施下,体育标准化工作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在制度机制、标准体系、基础支撑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成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架构”和“隐形引擎”。

制度筑基:

协同治理,绘就标准新图景

“十四五”期间,我国体育标准化制度体系迎来全面升级。《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修订发布,《体育标准化工作实施细则》修订与《体育标准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编制相继启动,《体育标准立项指南》与《体育标准化工作要点》逐年发布,共同勾勒出体育标准化工作的清晰路线图。创新建立标准季度报告制度,探索“揭榜挂帅”机制,推动标准制定从“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向更贴近群众需求、回应产业痛点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组织体系也同步完善。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56)及分技术委员会完成换届,组建冰雪运动分技术委员会填补领域空白,吉林、湖南、山西等10个省区市相继成立省级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形成“国家统筹、地方联动”的多层级协同网络,让标准制定与实施更接地气。

量质齐升:

全域覆盖,重点突破强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国体育标准实现“量增质升”,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截至目前,现行体育领域国家标准达88项(含强制性标准30项),行业标准69项,标准总量达到157项,较“十三五”期间增长89.2%。“十四五”以来新发布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48项、团体标准65项,覆盖范围从传统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延伸至赛事活动、冰雪运动、数字体育等新兴领域,形成“保障民生、服务发展、协同创新”的多元标准体系。

重点领域突破尤为显著。在冰雪运动领域,依托北京冬奥会契机,累计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8项,涵盖滑雪场所安全防护、冰场建设、冰雪装备检测等关键环节。在赛事活动领域,研制发布《体育赛事活动管理规范》《路跑赛事活动指南》等25项国标、行标,构建起全链条赛事标准体系,有效防范赛事风险、提升服务质量。在全民健身领域,《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体育公园配置要求》《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等标准持续迭代,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数字体育、智慧场馆领域标准加速补位,《体育场馆智慧化 信息系统配置要求》《体育赛事信息化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等标准的发布,推动体育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基础夯实:

内外协同,数智赋能固根本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武术领域成功推动武术枪、武术棍、太极拳系列标准7项国际标准立项,组建国际标准专家队伍,并与德国、澳大利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让中国体育标准加速“走出去”。同时,国内标准化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体育标准化信息平台、团体标准信息公开平台相继建成,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累计培养32名体育标准化创新人才,培训近千人次,行业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标准宣贯也形成“线上+线下”立体格局。《体育标准化百问百答基础篇》出版、《体育标准化通讯》季度印发、“标准云课”上线、“一图读懂”直观解读,线下广泛开展各类宣贯活动,让“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成为行业共识。

赋能未来:

标准引领,擘画体育新篇章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这一要求凸显体育标准的双重价值:既是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也是产业升级、消费潜力激发的引擎,为体育场馆运营、赛事管理、器材升级、服务提升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助力体育治理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面向“十五五”,体育标准化工作将进入“全面深化、系统提升”新阶段。未来将聚焦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三大领域,构建更科学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快智慧体育、绿色场馆、数字赛事等新兴领域布局,抢占标准制定制高点;强化标准在体育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以标准化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筑牢标准之基。

(来源 中国体育报)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