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青春时尚,场景焕新、潮趣无限……漫步商都郑州,文旅自有N种打开方式,带来多重精神体验。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既古老又年轻。如何让郑州从过去有说头,变得越来越有看头?
“十四五”时期,郑州加快打造文旅强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成绩可圈可点——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获评国家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
赓续文脉 文化入景润景成景
近观“仰韶标尺”,触摸文明曙光。
今年6月,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型博物馆——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该馆以“大河汤汤”为叙事主体,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系统陈列30余处遗址共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通过综合运用三维交互、裸眼3D、幻影成像、CG光影特效等前沿数字技术,使中原先民捕鱼制陶、收割谷物、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房屋的场景栩栩如生,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文博新体验。
赓续文脉,古都新生。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世界遗产2处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如何打破“文物馆藏、遗址静立”的桎梏,有力推动文化入景润景成景?
近年来,郑州聚焦“夏商首都、黄帝故里”的鲜明主题,科学阐释、创意表达,在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构建起“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16家,晋升“百馆之城”。
以创意为历史赋能,用科技让文物“动”起来、文化“活”起来。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运营,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为代表的众多文博场馆,可看可玩可学可品,成为解读城市历史记忆的鲜活窗口;每逢节假日,郑州在各大考古遗址创新举办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被游客称为“探方上的艺术节”,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郑州聚焦嵩山、黄河,穿珠成链打造“山河辉映”的文化旅游带。依托环嵩山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设施提升、多元业态培育,全方位彰显“天地之中”“功夫郑州”核心要义,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着眼一条大河,系统梳理郑州境内沿黄120公里的双槐树、虎牢关、楚河汉界、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南裹头、黄河博物馆等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文化名人修学之旅等精品线路。
以文润城,传以新声。多年来,郑州还借助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等重点节会活动,着力叫响“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加快打造中华儿女寻根之地、中华文明朝圣之地、中华文化体验之地、国学教育实践之地和现代文明创新创业创造之地。
焕新场景 潮玩之城更懂青年
亳都有新象,郑州版的“上海新天地”来了。作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六大片区首开地块,“十一”前夕,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传统风貌现代都市文化商业街区——亳都·新象正式开街。
漫步街区,15座主题院落蜿蜒串联,精雕细琢的建筑群宛如“活态博物馆”。人潮涌动中,一场“游垣妙会”热闹开启——在3600年历史的商代古城墙下点一杯潮牌咖啡,再到街区里的兰巴赫LENBACH、XCTOY次元引力场等华中首店里逛一逛,历史与现代在此奇妙融合,新场景带来新体验、新消费。
聚焦“年轻力”,玩转新郑州。近年来,郑州中心城区以“景城一体、主客共享”为理念,持续焕新文旅场景,通过城市有机更新,积极推进老旧厂房、老街区改造,植入文创、展览、娱乐等新业态,亳都·新象、阜民里、磨街、米房等20多条特色商业街区融景融城,“少年老城”活力尽显。
中心城区又潮又趣,全域集群优势更是规模显现。在东部,形成了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海昌海洋公园等为支撑的主题乐园集群;在西部,形成了以银基、伏羲山为主的度假区集群;在南部,形成了以环嵩山为主的文化康养集群;在北部,形成了以黄河文化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集群。
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郑州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着力打造“少林功夫、天下黄河、黄帝故里、漫步商都、幻乐之城”等入境游IP,持续放大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应,向世界递出“文化名片”。今年上半年,郑州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8%,“国际郑”的海外认知度持续攀升,全球游客近悦远来。
潮玩之城更懂青年,乐享乐游更乐购。紧扣年轻人消费和文娱需求,郑州还培育出一批如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风靡全球的国民品牌,让“年轻郑”活力迸发。如今,“游客拖着行李直奔蜜雪冰城总部”“Labubu一只难求”成为文化消费新现象。
跨界融合 “竖屏之城”剧说文旅
融入《诗经》文化元素,以郑州绿博园为拍摄背景的微短剧《我的植愈系男友》讲述森系动人情感故事;“豫见”功夫郑州,微短剧《天下嵩山》上线两天抖音相关话题热度突破4亿,一剧尽览少林文化底蕴;文旅题材微短剧《遇见少林有功夫》入围国家广电总局推荐名单……
人在剧中、剧在景中、景因剧传、剧因景红。如今,越来越多的文旅微短剧在郑州开机,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落户中原,微短剧正成为人们感受“诗与远方”的新载体、新形式。穿越古韵、博物奇缘、休闲都市、奇景山水,许多文旅场景“借剧出圈”,实现旅游目的地从“取景地”到“打卡地”的新转变。
凭借突出的区位枢纽、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场景资源等优势,郑州作为微短剧界“新晋顶流”,集聚短剧相关企业近千家,日均开机短剧100多部,涌现出天桥、日新阅益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郑州已悄然崛起为中国的“竖屏之城”。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郑州短剧市场规模达38.5亿元,315部作品登上全国短剧热力榜,从制作产量、市场规模、从业人员等多维度进入全国前三,郑州“竖店”品牌越叫越响。
坚持跨界融合,以微视角剧说文旅新风尚。郑州积极推动“微短剧+文旅”跨界融合,出台《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积极开展“河之南·游郑州”主题创作征集活动等。
依托优势文旅资源,郑州各区县也充分整合资源场景、细化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方案。登封市出台政策激励精品传播,微短剧取景地70%以上为登封市地标或场景、综合播放量1亿次以上,经综合价值评测,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奖补;郑州市二七区赋能新视听,打造微短剧产业新生态,通过7项支持措施,提升辖区微短剧产业竞争力。
推动传统与现代、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文创旗舰劲旅。郑州深入实施“微短剧+”行动,以更多深耕现实、厚植文化的精品力作,持续讲好河南故事、中国故事。
当下,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成为郑州文旅新风尚,更多人通过微短剧看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郑州、富有温度的河南。日益成熟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正成为文化消费新引擎、城市品牌升级与文旅融合新支点。
解锁演艺 引客入郑一路有戏
金秋之夜,郑州市郑东新区,“船”说郑州水上演艺精彩开启,武则天封禅场景在扇形水幕上奔腾,二十四节气化作星宿图谱点亮夜空……通过“船、水、光、影”的协同叙事,形成连贯的华夏文明体验长廊,生动诠释何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
郑州西郊,在位于中央文化区(CCD)的奥体中心,今年以来已有王心凌、张艺兴、徐佳莹、毛不易、李宗盛、潘玮柏等华语乐坛知名歌手在此举办演唱会,屡屡掀起乐迷跨城追星热潮。
加快打造“演艺之城”,郑州一路有戏。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郑州用好“交通+区位+市场”优势,以演艺串联“吃住行游购娱”,促进演艺经济拔节生长。
2024年,郑州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47场,观众达96万人次,直接拉动综合消费60多亿元。今年以来,审批营业性演出约5万场,剧目700多个,个别剧场一票难求。
以郑州大剧院为例,去年以来,引进的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猫》、舞剧《朱鹮》《火车站》等人气票房俱佳,新编历史剧《妇好》首演上座率达99%,从线下火到了线上。以喷空、郑好看为代表的本土小剧场,也以小而美形式受到省内外游客追捧。
跟着演出去旅行,郑州景区演艺也看点十足——《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21个剧场演绎中原文明,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嵩山实景为舞台,融合武术与禅意,年演出超300场,成为文旅融合标杆;建业电影小镇推出《穿越德化街》《一路有戏》沉浸式实景剧,年观演量超120万人次,入选河南省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银基冰雪世界打造《冰雪女王》驻场秀,更是成为亲子游热门项目。
此外,郑州以管城回族区为重点打造“郑州有戏”“百戏之城”品牌,支持郑州歌舞剧院、郑州市豫剧艺术中心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唐宫夜宴》《水月洛神》等节目成为享誉全国的现象级文艺精品。
“有功夫,来郑州”。古老厚重、新潮时尚、美景美食……来郑州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感知大河文明璀璨,见证华夏历史厚重,领略新潮多面文旅。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祁道鹏)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