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李岗遗址 郑州日报记者 李焱 摄
9月5日至6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漯河市贾湖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国内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深入探讨裴李岗时代在中国史前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挖掘中华文明根脉。
推进新石器时代中期研究
“过去大家最熟悉、研究最多的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内容,前面的历史一直不太清楚。由此学界正式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概念。郑州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界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新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认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有两大课题:一是早期农业的起源,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往前追溯,甚至到了上万年以前;另一个课题是国家或者说文明的产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是距今6000年以来,才出现了国家。而中间这一段历史,一方面承接着农业的起源,另一方面又连接着国家的产生。“关于这一段历史的研究,这些年来社会关注度不高,学术界内部对它的重视也远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两个课题那么充分。如果我们不对这个时代进行深入讨论,那么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史前史,就会显得不完整。这也是我们策划和组织这次会议的出发点。”赵辉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就在于进一步推动对这一时代的完整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对中国史前史的系统性理解。
“这次会议邀请了周边各省的专家,交流了在裴李岗时代各个区域中的研究发现,这对我们推动裴李岗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在谈到此次会议的重要性时表示,如湖南省关于长江流域的发现以及今天讲到的内蒙古裕民文化等都有涉及,这些都是裴李岗同时代周边文化的发展状况,为研究裴李岗文化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此外,会议集中展示了裴李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对于今后研究裴李岗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家在会议上分享的成果都非常前沿,代表了当前裴李岗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之一。”袁广阔还高度评价了裴李岗文化的重要价值,并从考古研究的角度论证了嵩山地区在距今8000年左右裴李岗时代初步形成了一个文化面貌较为统一的文化圈。
从“前仰韶”到“裴李岗时代”
据了解,裴李岗文化上承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下接著名的仰韶文化,是华夏大地迈入成熟农耕社会的重要阶段。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其影响范围西至豫西,东到豫东,南达淮河,北至豫北。核心区域在嵩山周围。主要遗址包括新郑裴李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新郑唐户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裴李岗文化1977年发现于新郑裴李岗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仰韶文化来源提供了新材料。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多联系,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这个时期又可称之为裴李岗时代。裴李岗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开始起源的时期。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表示,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8000年前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为后来的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奠定了基础,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奠基性的作用。
“提到裴李岗时代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在于裴李岗文化出现后达到了很高的文化高度。由于这种高度,它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和影响。通过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山东地区的文化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早期中华文化圈,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袁广阔认为,为什么黄河下游能够形成强大的文化,追根溯源是裴李岗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解释了为什么裴李岗文化如此重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也认为,除了农业方面的突出表现,裴李岗在精神文化方面,其聚落社会的等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人类要从多元走向一体,首先要在观念上达成一致,这非常关键,而裴李岗时代人们的精神已经开始有一套观念体系。“从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绿松石等贵重物品可以看出,裴李岗在精神信仰、经济技术以及对非实用品的利用和赋予新价值方面,都已开始形成某种统一的规制。例如,器物开始形成礼器,中国最早的礼器就是在裴李岗时代中出现的,这一套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精神观念和意识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精神信仰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激荡思想火花
在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多角度展开研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钱耀鹏将“鼎”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首先发现于裴李岗文化的陶鼎开启了中国史前文化统一性的帷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指出,陶鼎最早的实物证据发现于裴李岗时代的舞阳贾湖遗址第二期早段,以“鼎罐壶”随葬品组合为主要载体的葬礼形式发明之后,也是最先传播到了嵩山周围的裴李岗文化分布区,形成最早的“鼎文化圈”,并逐渐传播至其他地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分享了贾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肯定了贾湖遗址与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关键性地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靳桂云探讨了裴李岗时代的生业经济,指出这一时期生业经济具有区域特点多样性、野生食物资源占较大比重、水生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食物生产活动的普遍发生等显著特点。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鲁鹏分析了裴李岗遗址的地貌、生业与聚落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介绍了2018年~2024年裴李岗遗址旧石器晚期到裴李岗文化时期遗存的发掘情况。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学科与科研办公室主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张建结合考古发现论证了嵩山北麓地区也应为裴李岗文化的重要分布区。
在主题报告环节圆满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随即围绕会议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坦诚分享了宝贵的学术心得与实践经验,并重点介绍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现场思想碰撞频繁,学术氛围尤为浓厚。
9月6日上午,结合研讨会主题,与会专家分别对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裴李岗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搭建的交流平台,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裴李岗文化的丰富内涵,厘清中华文明起源的早期脉络,更能为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文化根脉提供关键学术支撑,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劲动力。
郑州日报记者 左丽慧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