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冰美式好了,请扫码取杯。”北京中关村ART PARK大融城内,一座名为“银河太空舱”的装置前,银白色机械臂平稳递出咖啡。排队的人群非但不觉突兀,反而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
机器人不仅会说话,还能端咖啡、拿饮料,整个太空舱是为城市生活量身打造的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每台最小仅需9平方米空间,却可全天候自主运营,售卖饮品、小食、文创、药品等高频消费品类。这正是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融入城市烟火的一个生动缩影。
机器人“店小二”顺利上岗,背后既反映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日千里,也体现了朴素的经济逻辑。机器人零售是“一次性投入,24小时运转”,同一套机械臂能同时做到补货、做咖啡、递饮料。即便算上折旧、硬件摊销、运维成本,“一人多岗”的机器人“店小二”综合开销仍低于传统人力方案。
此外,新奇体验所带来的流量加持也不容小觑。有报道估算:太空舱日均服务2000人次,带动周边客流量提升三成。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上岗,吸引了更多因好奇特意来体验的消费者,把“体验”变成了新的生产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不仅在聚光灯下服务,也能在灯火阑珊处坚守。可以期待,当这种智慧零售在实践中快速迭代,便能结合不同区域特色,定制提供更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还可以在传统便利店难以覆盖的城市边角——如交通枢纽、老旧小区、景区街角和夜间场景,以更低成本、更快部署的方式提供高效服务,有效提升公共服务密度与消费便利性。
几乎与机器人智慧零售同步,机器人“4S店”也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从展示品走向日常应用。以往,人形机器人价格高企,加之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极大限制了其普及应用。近日,北京亦庄启动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为全球顶尖机器人产品提供高契合度的场景展示与沉浸式体验空间,使用户能够直观感受产品性能。
随着产业链企业、整机厂商与“4S店”携手合作,逐步形成“研发—制造—场景—金融—服务”一体化闭环,构建起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维修”及与金融机构合作的“租赁+托管”模式,更多中小企业和家庭用户能够以更低门槛使用机器人,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推动技术价值顺畅实现商业变现。
从机器人便利店到机器人餐厅,从跑马拉松到各项竞技比赛,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惊人能力持续刷屏。各式各样的技能,让人大开眼界,为它们在更多场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奠定了基础。
从智慧零售到“4S店”,用标准化、数据化、服务化的方式,把高成本、低频次、难维护的“技术奢侈品”,变成低成本、高频次、易维护的“日常耐用品”。技术正将不可能变成生意,当机器人不再是展柜里的“钢铁侠”,而是成为街头巷尾的“店小二”,一个新的产业时代才真正开始。
(原题为《机器人成店小二,在聚光灯下服务也能在灯火阑珊处坚守》来源 经济日报)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