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2年7月28日正午,一对产自句容的并蒂瓜被几位大臣簇拥着,作为祥瑞呈献到明太祖的面前,被明太祖誉为开国第一文人的宋濂为它写下辞藻华丽的《嘉瓜颂》,朱元璋为它写下朴实、通顺的《嘉瓜赞》,史官也将此事记录在《明太祖实录》之中。
这是一件极为简单的史事,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明史学会原会长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却从中嗅到了不一般的气息。她搜罗史籍,亲自到句容做田野调查,穷尽可能地还原“献瓜”始末。在几位当事人不同的记述中,她从“嘉瓜”的表象之下,看到潜隐着的复杂暗流。
一
施珊珊所著的《瓜生同蒂》其实是一本比较通俗的历史读物,仅200页。“取用的材料主要来自明太祖《嘉瓜赞》、宋濂《嘉瓜颂》,另外就是《明太祖实录》。另外还有弘治时期和乾隆时期的《句容县志》。”《瓜生同蒂》译者康海源向记者介绍说。综合这三份材料,基本能还原出献瓜一事的经过:
1372年(洪武五年)夏,瓜农张观在自家瓜园里发现了一对并蒂瓜。他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将其摘送给应天府(句容时为应天府所辖)。应天府尹将其装在一只素盒之中,并命人如实绘制并蒂瓜图,贴在盒盖上,向上申报,进献嘉瓜。
朱元璋画像
7月28日正午,朱元璋正在武英殿前的武楼,内使来报,说诸衙门官有事来奏。早朝已过,诸事办妥,臣子们为何还要来此?朱元璋以为他们是要“匡吾以治道”,没想到,礼部尚书陶凯拥瓜以入。当时,中书右丞相汪广洋、左丞相胡惟庸,还有沐英、宋濂等人也都在场。
按宋濂的记载,群臣对此祥瑞有一番赞美,当时朱元璋很高兴,看了很久才问:瓜生并蒂这种事,以前有过吗?他们怎么看待?汪广洋就回答说,在汉唐时,就有嘉瓜作为祥瑞上贡的事了。“陛下励精图治,超汉轶唐,故天锡之珍符,太平有象,实见于兹。”但朱元璋谦让不居。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惶愧暗惭,不敢以德应瑞,但祈年丰民乐耳”。
朱元璋最终赏了张观1200钱,还奉劝张观要踏实做人,并亲自撰写《嘉瓜赞》:“同蒂双产,出自句容”,“民心孝顺,朕有何能,拙述数句,表民来诚”。
最后,朱元璋下诏让人将瓜收在内廷里的乾清宫,第二天再送往午门之外的太庙供着。
二
在康海源看来,施珊珊的过人之处在于她对于史料的敏锐。在三份不同的史料中,她发现各自讲述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而其背后则反映了明初的政坛风云。
从《明太祖实录》的记录看,朱元璋并没有对并蒂瓜这一祥瑞表现得多么高兴,甚至出奇的冷静。“且草木之祥,生于其土,亦惟其土之人应之,于朕何预?若尽天地间时和岁丰,乃王者之祯。”瓜生异象是自然造化,与我这个皇帝有什么关系?如果有,那也应该和种植的人有关。朱元璋说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很有逻辑。他并没有被臣子们的吹捧冲昏了头脑。
其实这是朱元璋对祥瑞一贯的态度。从朱元璋称帝后,至其去世前,有过多起呈送祥瑞的事,但朱元璋说:“朕德不逮,治化未臻,岂可遽以是受贺?”他从不相信祥瑞会因应在自己身上,因自己而来。相反地,他不但对祥瑞不喜,还非常警醒,甚至从祥瑞身上看到“灾祸”的影子。他曾举例说,汉武帝即便拥有独角瑞兽,却由于自身不能谦抑自损,抚辑民庶,最终致使国库空虚,民力困竭。“嘉祥无征而灾异有验,可不戒哉!”
1370年(洪武三年),凤翔府宝鸡县进献瑞麦,就被朱元璋一顿申斥。他不在乎有没有祥瑞,他只在乎老百姓是否衣暖食足。
此外,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草根帝王,实际上他是一个多疑的人。康海源分析,当朱元璋看到大臣簇拥着老百姓前来献瓜,“他可能会想你是不是来拍我马屁,或者说你是不是别有所图?所以他会推拒。我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果上天要给我一个祥瑞,也不可能是一个小小的并蒂瓜。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从臣子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这枚祥瑞之瓜?施珊珊着重分析了宋濂的《嘉瓜颂》。宋濂的文字记录着重强调了这只瓜是西瓜,“圆如合璧,奇姿分辉,绀色交润,诚为旷世之产”,这在朱元璋《嘉瓜赞》里也得到了印证,“青云颜采,有若翠琼,剖而饮浆,过楚食萍”。
宋濂为何要强调它是西瓜呢?因为“况瓜之所出,本于回纥,中国讨而获之,故名为西”。他借此将瓜和西域联系起来。“这对皇帝有一种暗示,希望皇帝继续对西部用兵,更加积极地往西部去开拓疆土。”康海源说。
在讨论这双并蒂瓜时,句容是朱元璋的“祖乡”这一特殊身份,也被提了出来。“况句容帝之祖乡,其祯祥不言可知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朱仲八(朱元璋五世祖)至朱初一(朱元璋的爷爷)再到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朱家人在句容的时间有百十年,以种地、养蚕为生。朱五四逃荒离开句容时已有八岁,对句容有比较深刻的童年记忆,并将这段家族史告知过朱元璋。
那么,群臣是否无意间提起朱家这段历史呢?施珊珊认为,这绝非偶然。群臣之所以强调句容为“帝之祖乡”这一身份,背后是和明初定都一事息息相关。
原来,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同年明军北伐,攻克元大都。接着便是探讨建都的问题。朱元璋当时就在营造中都,他可能希望把首都搬到凤阳去,而当时的大臣认为这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且凤阳这个地方不适合作为首都,所以大臣随侍时,会强调这只瓜的出身,它在应天府管辖下的句容,也是陛下的“祖乡”。这是在提醒朱元璋,潜龙之地不只有凤阳,若算起来,句容也是老朱家的风水宝地。
三份对并蒂瓜的文字记录,各有侧重。“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他所想要去表达的诉求自然也不一样。”康海源说,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争夺对并蒂瓜这个祥瑞的解释权。希望最高决策层朱元璋能从中听出他们话语间所暗示的意思,并按照他们的设想去行事。但很显然,朱元璋可能听懂了他们的意思,但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并没有如他们所愿。
三
为写这部书,施珊珊还到镇江句容做了田野调查。在句容市档案馆,她查找到张氏家族的族谱,了解了张观家族的历史,查找到张观后人的踪迹。
据当地县志,瓜农张观所属的张氏家族在句容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家族,且有很高的名望。张观献瓜大约18年后,张观弟弟张谦因为与当时一起大案的案犯同名,被误捕了。但因文献缺失等原因,他牵入的是哪宗大案,现已不可考,施珊珊在《瓜生同蒂》中记载得也相对简略。
张观心焦之下,进京营救,但也被关押,最终兄弟俩都被处决。张观的两个儿子张达、张逸被流放到贵州赤水卫。明代的《贵州通志》里就有张家人的这段历史记录。
施珊珊还查找到张逸后来生一子张谏,通过苦读考中进士,做到了正三品太仆寺卿的位置,在他的努力下,张观他们的冤屈最终得到了洗刷。这也为献瓜故事划上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来源:紫牛新闻 作者:臧磊)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