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为表所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8月29日,在贵阳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主题交流活动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透露,在国办的统筹下,国家数据局正在开展基层报表摸底和精简整合工作,通过系统互通和数据共享,切实减轻基层干部填表报数的负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本就千头万绪,而层出不穷的填表报数任务更是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
不仅是多头报送、重复填报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很多时候不同部门要求报送的数据往往大致相同,只是格式、统计口径和报送时间要求稍有差异。而为了这样的表格,基层工作者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被戏称为“表哥表姐”。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它挤占了基层干部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违背了服务型政府的宗旨。
国家数据局的此次表态,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即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政务流程,打破数据壁垒。
这个方向完全可期,因为目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截至2025年8月,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登记的资源、产品和服务超11000项,覆盖79个国民经济大类;国家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平台已累计支撑各地区、各部门共享、调用超5400亿次。这为数据由“向基层要”变为“从系统取”提供了技术可能。通过系统互通和数据共享,各部门需要数据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而不必每次都向基层索要。
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为全国范围内解决基层填表负担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重庆市开发的“一表通”应用,将分散在各镇街、区县、市级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实时归集、动态更新,实现了基层报表数量、处理报表时间和参与报表工作人员“三个减少60%以上”的目标。在云南,依靠“云表通”平台所建立的涵盖基层人、房、企、事、物等各类数据的数据库,各部门所需信息可以通过系统按需检索、一键生成,极大减轻了基层负担。
当然,就目前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数据共享和精简报表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
数据安全问题是首要考虑。不同部门数据敏感程度不同,需要在共享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数据标准不统一也是制约因素。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时期不同、标准不一,导致数据格式、统计口径存在差异,难以直接共享使用。同时,部门间利益壁垒也不容忽视。一些部门将数据视为“私有财产”,缺乏共享动力,这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打破数据割据。
如何才能真正推动数据由“向基层要”变为“从系统取”,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多头管理和数据冲突?
首先,要加快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数据的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治理机制。明确数据的采集、更新、使用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加强数据质量管控。同时,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外也要强化技术支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例如通过大数据精准掌握群众需求,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要数据、乱发报表的现象。
数字化赋能基层减负的核心,在于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填表”。国家数据局的统筹推进,为全国层面的系统革新指明了路径。未来,需持续深化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破解标准、安全、协同等关键堵点,确保数据“活水”畅通无阻。
(原题为《变“向基层要”为“从系统取”,报表减负值得期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