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处理好进度和质量、成本和效益、全局和重点、发展和监管、规划执行和能力形成的关系,走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可持续发展路子,确保建设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战检验。这一重要指示,不仅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蕴含的科学理念对于文旅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包括需求多样、主题多元等需求侧体现出的新特征,高质量发展对创新性、差异化文旅产品的新需求,文旅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传承的新要求等。面对这些新形势与新挑战,需要通过处理好各类关系破解发展难题,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径。
平衡进度和质量:聚焦细分需求,创新提升产品品质。面对游客多样化需求,文旅企业需要找准自身客群定位,提供适配产品。比如,有的度假乐园聚焦亲子客群,有的景区瞄准青年户外活动拓展客群等。同时,旅游产品的主题、功能、内容也进一步细化,需要以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集成化的方式开发运营,辅以数字化工具,提升开发运营效率和质量。
协调成本和效益:注重主客共享,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主客共享理念为协调成本和效益提供了关键思路,这也是实现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一份投入、多重收益,平衡本地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因此,要充分尊重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权益,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设计,将旅游设施与居民生活设施有机结合。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
统筹全局和重点:尊重本地文化,兼顾整体与特色发展。统筹全局与重点的关键在于让文化特色成为串联各发展要素的核心纽带。在全局规划中,需要将文化旅游业置于区域发展大格局中考量,协调好与生态保护、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的关系,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失衡或社区割裂。要深入开展本地文化资源普查和研究,梳理文化脉络,挖掘文化价值。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要塑造在地文化,延续“活”文脉,如将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演艺形式结合,推出精彩的文化演出;将非遗技艺融入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让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服务流程、营销传播的各个环节。
兼顾发展和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规范市场促发展。旅游消费的底线是功能品质的安全和信用保障。因此,细化行业开发、运营标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守住安全、信用底线,也是保障旅游消费的底线安全。需要进一步完善文旅市场监管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和执法标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网络。加强对文旅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强制消费、欺客宰客等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文旅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进行严格监督,确保项目开发不突破生态和文化保护底线。
统一规划执行和能力形成:整合跨界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执行的有效性取决于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的同步推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资源整合方面,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推动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避免重建设、轻运营的脱节问题。在能力形成方面,需要构建“硬设施+软服务”双提升体系。硬件上,完善交通接驳、智慧导览、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软件上,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礼仪、应急处置、文化讲解等专业能力。同时,建立规划执行评估机制,定期调整策略,让能力建设随着项目推进持续迭代,最终实现从规划蓝图到发展实效的无缝转化,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陈希 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王笑宇 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 研究员)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