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谈古论今说官渡
官渡黄河大桥
“中牟,地处省会郑州和古都开封之间,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官渡之战发生地,箜篌发源地,美男子潘安、乐神宗祖师延、楷书鼻祖钟繇等历史名士故乡……”每每有招商活动或旅游推介,对于中牟而言,“官渡之战发生地”这一元素总要被提及。事实上,从古至今,官渡一直“大有说头”……
官渡是水也是城 一场大战扬美名
官渡,因为是东汉末年袁绍曹操争霸的官渡之战遗址而出名。千百年来,简直是中牟这个古老地方的一个符号、一张名片,引起无数人的描绘、讴歌、赞颂,自然也引起许多人的凭吊、寻访与探究。
有人说,官渡就是一个官方的渡口。自然,因为有水(河)就有渡,这种望文生义的解读,也许不错。但仅仅如此去理解看待,未免太简单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与中牟有关的这个“官渡”,有多种概念和意义。而最早的官渡之名,是地理学的概念,就是说,官渡最早是指一条河:官渡水或叫官渡河。所谓官渡之战,就是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官渡水南北两岸而来的。
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多次记载官渡、官渡水与官渡台,意思是相互关联的。该书卷二十二 渠云:“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济乱流,东经荥泽北,东南分济,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西县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渠水又左经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经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基并存。渠水又东经田丰祠北……”这几段叙述,详细记载了官渡、官渡水、官渡台与官渡之战的密切关系,是迄今为止最早、最集中记述官渡水和官渡之战及其遗址的最权威的典籍文献。后世历代《中牟县志》记载的与官渡相关内容几乎都出自这部《水经注》。
官渡也是一座城。所谓城,即城堡。现存最早的明正德十年《中牟县志》卷之一·古迹载:“官渡城,在高家窝。曹操拒袁绍之处。”寥寥一语十四言,却明确告诉读者,官渡城就是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的城堡遗迹遗址。到了天启六年(1626)《中牟县志》一卷·志地载:“官渡城,高窝里。郦道元曰:曹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以其在中牟也,又谓之中牟台。汉建安五年(200年)太祖营官渡,袁本初保阳武,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也分营相御,合战不利。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公垒。公起高台捍之,即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台并存。”可见,明末时期,官渡之战遗迹如官渡城、官渡台等尚存。
到了清代,官渡之战遗迹遗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一直消失。县志也不再有“官渡城”的记载,而是变成了其他性质的词条。顺治《中牟县志》卷之二·山川载:官渡,在县北五里,即小清河。三国关羽拒袁绍处。有石桥,名官渡桥,亦名关家桥。按《史记·河渠书》: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索隐》曰文颖云即今官渡水也。盖为二流,一南经阳武为官渡水,一东经大梁即河沟,今之汴河是也。乾隆《中牟县志》卷之一·古迹:“官渡,在县北五里,即关某拒袁绍处。按《水经注》莨荡渠经曹公垒……即今官渡水。旧有石桥,名官渡桥,今河故道淤,石桥亦废。”可见,在清代,“官渡”一词,又从官渡城台的概念变成了河水的概念,县志记载也成了官渡水的变迁小史。从鸿沟、莨荡渠到官渡水,又从官渡水到汴水,再从汴水到今天的小清河、贾鲁河,等等,这条河流的名称虽然不断变化,但基本流向方位在中牟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与水相关,县志也开始有了“官渡桥”的记载。顺治中牟县志“卷之三·桥梁”载:“官渡桥,一名关家桥,在县东北五里,原木梁。明天启二年知县傅弘京改造石桥,举人张民表有记。”官渡桥之所以又称关家桥,是因为官渡桥头有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在。清代以来,“关公显灵助学子,李其昂报恩修关庙”的故事,在这一带广为流传。
到了同治年间,《中牟县志》卷之一古迹部分与官渡有关的记载,就仅剩下“曹公台,在官渡口,又名官渡台,其南有城,即曹操袁绍相拒处”。后来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牟县志卷二·地理志·古迹,所记载的内容,几乎还是这些内容的重录,再无新意。
自唐朝诗人胡曾以来,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来到官渡,游历访古,凭吊抒怀,或描绘官渡沧桑,或感慨战争兴亡,都留下美丽典雅的诗篇。独孤及、白居易、李商隐、张民表、王士祯、陈维崧、桑调元、沈叔埏、何鼎、洪繻……这些诗人的名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明代南京户部尚书、中牟先贤张孟男于一个落日黄昏,来到这里,在官渡河畔,断桥边,听水声呜咽,仿佛是为朝代的兴亡而哭泣。于是写下这首绝句《官渡》:“马头落日带沙黄,此是曹袁古战场。人过断桥频吊古,水声呜咽哭兴亡。”
由桥到村演古今 中原名镇魅力存
关于中牟境内官渡桥的历史与沿革,也有迹可循。官渡河上最早的桥肇造于何时,是什么样,已不可考。但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中牟人慕时雨记述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陈幼学《重修官渡桥记》,写道:“城北去四里许,有河曰小清,其流上接贾鲁诸河,下达吕梁二洪,往来舟楫,络绎不绝,盖亦通津也。每遇霖潦,水辄泛溢荡击,恒有覆溺之患。往时架木为桥,胥邑尚义之士为之,而民不病于涉者有年。迩来腐挠日甚,行者莫不骇惶焉……迨万历乙未(1595)春,我邑侯陈公以公务行经其地,见之叹曰:何桥之不修一至于此耶?遂有捐俸金以资费,复命羽流李常敬募缘四境,士庶闻其风咸鼓舞,相率输金输谷输林木者,次第而至,乃课吉日、庀工役,撤旧桥而一新之。经始于八月初旬,复不时视而劳来之,仅百日而告成焉。其桥也,袤一百三十尺,广十二尺。测其高,视广之二而倍其一。桥之南北,咸砌以砖,实以土,上下四周,巩固砻密,视昔有加焉。”这次重修的来龙去脉、修桥的过程和新桥的规模制度,碑文交代得一清二楚。只是像以往一样,仍是修成木桥。直到崇祯元年,中牟知县傅弘京再次与邑贤毛墀、田首凤等重修,才改建成石桥。次年“秋八月戊辰立石”,邑名士张民表撰《重修官渡桥碑》,记载此次重修“工始于崇祯元年正月甲子,讫于明年四月辛丑,费金钱千二百缗”。文后之词曰:“爰古溴梁,跨有洛津。赤阑朱雀,造晋超秦 。维兹清水,厥流泯泯……我侯戾止,裁石鼎新。”以往的木桥,到砖木混合桥,再到石桥,官渡桥一次次华丽转身,完成了她的“蝶变”。只是不知何时,官渡桥就近的村子,也叫了官渡桥村。
可是,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河流淤积,官渡桥也被淤没了,唯有旧河岸的古柳,让人感觉着这里的历史沧桑。难怪当时的中牟女贤周淑君来到这里,吟诗感叹道:
也无官渡也无桥,化作烟村柳万条。
若问名字还似昨,空留三字到今朝。
如今,官渡桥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成了行政村委会所在地。而所在镇的名称,也以官渡命名。即原来的邵岗镇与仓寨乡合并后称为官渡镇,而官渡桥村,就是官渡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这里是中牟的富庶之地,是中牟文化厚重、传说集中的地方,许多与官渡之战有关的故事传说都从这里发源:曹袁逐鹿、中牟臭豆、关公显灵、曹操拴马槐、关羽赤兔马等。
曹丕植柳咏柳赋 成就文典官渡柳
说起官渡柳,更有文化底蕴。官渡之战那年,作为一方统帅的曹操之子,十四岁的曹丕在军前历练,于官渡指挥部也即中军庭中,栽下一棵柳树。十五年后建安二十年(215),曹丕随从东征,又经过官渡,看到自己少年时代栽下的柳树已成合抱之木,而那些当年跟随自己的随从不少已经故去,一种物是人亡、睹物伤情的悲怆之感顿生心头,于是写下一首《柳赋》并序,抒发了感慨和抱负。王璨、应旸等“建安七子”中的文臣纷纷酬和,作同题柳赋。谁也不曾料到,曹丕与建安文学几位代表人物,这次咏官渡柳,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盛举”,而他们所吟咏的对象官渡柳,也成了后世诗人骚客不断描绘的对象和表达的意象。更不会想到,20世纪编纂的大型辞书《辞源》,会专设一个词条“官渡柳”,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学史上的一个“典故”,同时又是历史典故。这个官渡之战的“副产品”,却让官渡这个地方更加文气氤氲,文化厚重,意蕴绵长。
其赋云:“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曰:伊中域之伟木兮,瑰姿妙其可珍。禀灵祇之笃施兮,与造化乎相因。四时迈而代运兮,去冬节而涉春……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亹亹而遄征。昔周游而此处,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免惆怅以伤情……”此赋感情充沛,语言婉丽,是我国最早的咏柳名篇。
多重佳名集一身 官渡俨然中牟魂
除了是村与镇的名字,许久以来,“官渡”还是许多中牟县新生事物的名称。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中牟县,官渡寺、官渡大道、官渡影院、官渡商场、官渡酒店、官渡庙会等,都是或曾经是中牟人的好去处。还有,中牟县委机关报叫官渡晚报。以官渡命名的这张报纸,曾经丰富了中牟人民的精神生活,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进入21世纪,官渡产业园区又应运而生……
官渡,这个蕴含丰富、优美吉利的词,总能给中牟人以启发,让他们把那些美好的新生事物,冠以“官渡”的名字,仿佛创造了一个“官渡+”的冠名模式。为什么呢?因为官渡这个称谓,亲切、温馨,接地气吧。如今官渡文化公园、官渡博物馆令人流连忘返。更想不到的是,在中牟县北九堡村东建成的贯通黄河南北、连接中牟原阳的黄河大桥,又被冠名为官渡黄河大桥。
可以说,官渡历史文化的丰厚遗产,涵盖了历史、地理、军事、文学、诗词、民俗等诸多领域和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挖掘、去整理,更值得我们去开发、去传承、去弘扬。
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李少波 娄继周 井宪涛 文/图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