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有网友发文,榆林市中医医院发布通知,通知规培、实习及后勤保障人员统一在患者餐厅就餐,自8月20日,以上人员全部禁止进入职工餐厅就餐。(8月9日潇湘晨报)

视频截图

​不少网友看后,不禁想问,一顿工作餐而已,至于吗?规培生作为医院培养体系中重要的后备力量,承担着临床实践、患者照护等大量工作,却被挡在职工餐厅门外,这种“身份壁垒”背后,无疑体现了管理惯性与人文关怀的失衡,也折射出规则制定中对群体权益的忽视。

长期以来,医院内部的福利分配往往与“正式编制”“岗位性质”挂钩,形成隐形的等级划分。职工餐厅本是为院内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的公共空间,规培生虽未纳入正式职工序列,却日复一日参与临床一线工作,承担着与正式员工相近的劳动强度。将其排除在外,不仅让规培生感受到身份差异带来的歧视,更违背了“同工同待遇”的基本公平原则——同样为医院运转付出劳动,为何连共享基础福利的资格都被剥夺?

从管理角度看,医院或许有“控制成本”“便于管理”的考量:职工餐厅容量有限、补贴额度固定,优先保障正式职工似乎能减少矛盾。但这种“一刀切”的规则,本质上是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替代精细化服务。正如酒店业的“12点退房”惯例,看似是效率优先,实则暴露了对特定群体需求的漠视。规培生处于职业成长的关键阶段,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一顿便捷实惠的工作餐,不仅是生活需求,更是对其价值的认可。

事实上,打破这种不合理的“惯例”并非没有路径。一些医院通过动态调整餐厅容量、区分补贴标准等方式,将规培生、进修人员等纳入福利体系,既保障了管理秩序,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反观这所医院,宁愿用“禁止入内”的规则制造群体隔阂,也不愿在制度设计上多一份灵活,本质上是缺乏对规培生群体的尊重,也忽视了他们作为医院未来力量的价值。

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公平与温度。医院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场所,更应深谙“以人为本”的意义——不仅要关怀患者,也要善待为医疗事业付出的每一份力量。从管理层面,当摒弃“编制至上”的固化思维,用更包容的制度设计覆盖所有为医院运转贡献力量的群体;监管与行业层面,也应关注这类隐性歧视,推动福利分配的公平化、透明化,让规则经得起情理与法理的推敲。

所谓“行业惯例”,若失去了公平根基,便会沦为固化利益的枷锁。对于医院而言,尊重规培生的劳动价值,给予其应有的关怀,不仅能凝聚人心,更能为行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温度与活力。毕竟,医疗事业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冰冷的规则堆砌,而是靠每一份被尊重、被善待的力量共同托举。

(原题为《规培生不能进职工餐厅?这规则该改改了》 作者 纪平 来源 极目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