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街街景

​晨曦时分,路旁梧桐安静地苏醒;道路深处咖啡馆传来《一路向北》的背景乐;原木风面包店和文艺手工店人来人往;用200多个易拉罐拼成的展示墙啤酒墙前打卡者不断;一张张展示社区生活的黑白展览牌……在文化底蕴丰厚的郑州市管城区,有一条长340米、宽5米的小巷,小巷一头连着繁华了1000多年的历史老街西大街,一头牵着今天的商城遗址公园西南城垣。

这里是管城区平等街,走完这条街也就短短5分钟,但短短数百米却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从车水马龙到商朝城垣,从商朝文明到明清、民国,历经风雨,数次更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从梧桐年轮到咖啡杯沿 记录烟火与清欢

站在平等街北口,只见一座8米高的青砖三棱柱形砖牌式仿古建筑与南侧商代王城遗址城垣相呼应。其上“平等街”三个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辉。建筑两旁的灰瓦红砖建筑以及黄包车雕塑,展现了平等街的历史韵味。

顺着平等街往里走,绿荫匝地,梧桐树、青砖、红墙、圆拱窗……拿出手机随手组合着拍,就能定格一张好风景。

街道西侧建筑古风古韵,古韵悠长,吸引并聚集起一支星光熠熠的“非遗天团”。

叩开“红泥堂”,瞬间被大大小小的精美泥塑环绕,有的笑容满面,有的憨态可掬,每一个作品都体现着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向前至“鸟虫篆”,听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娓娓道来,一个字就是一个精彩故事;再至核雕艺术馆,可以体验现实版的《核舟记》。

这些曾面临传承困境的古老手艺,融入了平等街的日常流转。它们与现代设计空间结合,在真实的商业场景和市场反馈中,寻找着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

路东的咖啡馆、甜品店以及精酿研究所,满足了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就在几步之遥,空气中弥漫着截然不同的香气——Hi five咖啡厅现代精品咖啡馆里,咖啡豆在烘焙机中翻滚散发出的浓郁醇香,是属于当下的、更为轻盈而国际化的熏香;“未完待续”甜品店的木质装修风格,配上温柔的暖光色系氛围灯,简直让人心安。店里细节满满,有专属郑州的记忆——缝纫机。

平等街中部位置有一处督军小游园,这里记载着冯玉祥1922年至1929年督豫期间对于教育、水利、工业、税务等方面的整治痕迹,及惠利众生的各项举措记忆。

“梨花香(巷),缠着衣角掠过熙攘……”漫步隔壁的“孙氏梨园”,也不由让人哼起这首古风歌曲。孙氏是明清年间郑州名门望族孙氏的宅邸后花园。国风满满的小院内曾种植300棵梨树,就连慈禧太后都会专门来尝鲜这院内的梨子。

当历史的浪漫文化和市井烟火完美融合,街区便会散发出别样的光辉。

从道学胡同到国潮街区 藏在青砖里的故事

说起平等街的历史,其“文明”的起源最早可追至商代。明洪武十五年,朝廷在礼部下设僧录司、道录司,在地方府一级设立僧纲司、道纪司,州一级设立僧正司、道正司,县一级设立僧会司、道会司,由这些机构专管全国宗教事宜。而郑州的道正司就设于平等街北头的卢医庙内,这条街也因此被叫作道学胡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正司搬迁、裁撤,道学胡同又更名为卢医庙街。时光荏苒,1904年,这里迎来了郑州的第一座小学校——南学街小学。1927年,道学胡同更名为卢医庙街。民国十七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挥毫间将这条街改称为平等街,寓意平等、自由、博爱。

岁月流转,平等街的名字几经更迭,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却始终未变。1966年,它曾短暂地更名为迎新街。1978年,平等街的名字得以恢复,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与西大街交叉口的地方建立了高8米的平等街城市文化地标,也正是与南侧的商代王城遗址遥相呼应,并逐渐成为郑州人心中的独家记忆。

2019年以来,经过3年的综合改造提升,平等街从一条普通的小街道变身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国潮街区”。统一打造了沿街U形面,引进一系列非遗项目和相关文创产业,打造为非遗一条街。

老屋被谨慎加固,斑驳的墙体被一层层仔细清洗,旧砖瓦被细心修复,重新安放回原来的位置。同时,现代的气息也被悄然引入——路面重新铺设,平坦而坚固;地下管线如血管般被梳理通畅;老街两侧,精心点缀的景观小品悄然绽放。平等街,在小心翼翼地缝合着历史与现代的裂隙中,终于重新挺直了腰身。

让平等成为土壤 共享街区人文发展

在一处胡同的角落,偶然看到一台智能轮椅与一把布满时光印记的木凳对着摆放,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这份有趣的“对视”就像一个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从能工巧匠到科技创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优质的街区一定是具有鲜明价值取向,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今,老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此,近几年老街在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对街区进行了适度的改造和升级。

2019年,平等街终于迎来了脱胎换骨般的机遇。西大街街道以“微改造”为手术刀,开始为这条老街重塑筋骨与灵魂。

这里如今有着居民能够参与的“共享社区”平台、“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智慧科技支持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足不出户便知社区事”、扫码即可查询停车位。勾勒出一幅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画面。

漫步平等街,科技赋能智慧社区。管城区率先打造成郑州智慧停车先行区、示范区,目前5313个路内停车泊位,156家经营性停车场、近30000个泊位已接入全市智慧停车平台,并实施全时段监管,完成4326个车位高位视频建设,通过郑好办APP可为市民提供“余位查询、停车诱导、先离场后支付”等温馨便捷的停车服务。

最是那“平等”二字,历久弥新。冯玉祥将军当年挥毫命名时心中涌动的社会理想,其核心的渴念,穿越漫长时光的甬道,在今日平等街的肌理中,竟演化出一种更普遍、更日常的包容姿态。不同年龄、不同喜好、不同营生的人们,都能在此觅得一块安放自我的角落,呼吸着同一条街巷的空气。当“平等”从一种口号式的政治理想,沉淀为这条街道不言自明的精神底色,它便获得了更为坚韧,更为广阔的生命力。

古老的小巷,原本就是城市深藏的旧磁带,默默转动着人间烟火的密纹。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打磨后,最终,让不同时间、不同面孔的灵魂,都在这历史的余温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记者 陶然/文 马健/图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