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澎湃新闻8月5日报道,男子“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学“中招”。而“阮少平”是否是其真名目前都不可考。权威部门明确回应,所有的中国科学院全体院士名单都在官网上,没有隐藏的。
一些企业公布的“阮少平”资料。经查,他所谓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不存在。(图源:澎湃新闻)
这位“阮少平”的胆子着实不小。第一,公然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堂而皇之地在教育界游走多年;第二,参加各种公开活动,特别爱去中小学、公立医院;第三,所列头衔很多,而且级别非常高,常常是正职。假冒院士,让他名利双收,甚至越是活跃,越能骗取信任。
戳穿这场骗局并非难事,只需在官网搜索名字。可那些邀请单位,怎么就上了假院士的当?让假冒者登堂入室当“专家”,何其荒唐、何其讽刺,真该好好反思其中的问题。
是任人唯“衔”,只看受邀者的头衔就草率决定,疏于核实?还是形式主义,用“院士”这个金招牌来装点门面?抑或是盲目跟风,别的地方邀请了自己也不甘落后?无论如何,针对涉事单位邀请“阮少平”的目的、付出的成本、背后的猫腻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详查尽查。一方面,要揭开“阮少平”的真实身份,看看拉大旗扯虎皮的人究竟是谁;另一方面,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让假冒者无空可钻、无处遁形。
对打着院士旗号的人不妨多些警惕、少些“迷信”。《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的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中亦有相同规定。
说到底,院士本身只是一个学术身份,不是网红明星,不该被“毒流量”侵害。哪怕是真院士,打着院士身份出席其他活动都是违规行为;更不要说假院士,戏弄了众人,也玷污了院士制度的初衷和学术研究的纯粹。
目前,对“阮少平”的打假还在持续进行中,部分学校已删除相关报道。但后知后觉,不如防患于未然。打假一个“阮少平”,更要对其他的“少平”露头就打。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