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从万胜村东到东漳(今雁鸣湖)、西到万滩,东西差不多有30里长、六七里宽,一望无际都是洋槐树林,简直就是天然森林氧吧。每到花开时节,院里村里,路上街上,老中东路,就是今天的景观大道,都是槐花的甜香味,简直能把人甜醉了!”8月1日上午,记者在中牟新区大孟街道万胜村采访养蜂专业户沙岗,说起当年万胜村的养蜂盛况,沙岗喜不自禁,眉飞色舞,“万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摆着十几个蜂箱,一天到晚村子里都是嘤嘤嘤嘤的蜜蜂叫声。我家和村里的乡亲一样,每年就靠养十几箱蜂维持生活。”
沙岗是中牟新区大孟街道万胜村人,今年42岁。沙岗告诉记者,自己从六七岁就跟着父亲学养蜂,“一开始纯粹出于好奇,感觉很好玩,我爸每天和成群的蜜蜂在一起,蜜蜂竟然不蛰他,而且和它们处的很好,好像是朋友。”沙岗说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有20箱蜜蜂,父亲每天蹲在蜂箱跟前观察蜂箱,他就趴在父亲脊背上学着父亲的样子看蜂箱,看在蜂箱外爬行的蜜蜂,父亲打蜜时,他也比葫芦画瓢模仿着,渐渐地蜜蜂好像跟他混熟了似的,他于是开始观察蜂箱,闻声试音,成了少年老成的养蜂者。
沙岗说那个年代养蜂打蜜只为养家糊口,每年阳历4月出蜜,6月开始卖蜜,一直卖到冬天,卖蜜要到市场上,沙岗跟在父亲的身后,先开始是拉架子车,后来骑自行车,卖蜜一般是到刘集、大孟、东漳、万滩。天明即起,天黑则回,“那时候真正吃蜜的寥寥无几,除了孩子、新媳妇儿还有老人,而且这都是家境比较好的,买了蜂蜜拿回家当药引子的。”沙岗说,“我家卖蜜最好的时候一天才卖二三十块钱,买蜜的一次一般一两块,最多三五块,用玻璃瓶装着,比小磨香油还精贵,俺家养蜂的自己都不舍得喝,哪像现在的人都拿蜂蜜泡水喝。”
黎明早起,沙岗学着父亲蹲在蜂箱跟前观察,“主要是看蜜蜂的出勤情况,一个蜂箱就是就像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蜂王就是单位的一把手,集体的领路人。”沙岗形象地比喻道,“如果蜂王懂管理、能指挥,蜂群就有凝聚力、战斗力。”
沙岗说其实蜜蜂与生俱来就是工作狂,采花采蜜期间,蜂群们没有朝九晚五,没有早睡早起,它们基本上都是天明出勤,半个小时一个来回,,“没有老死的蜜蜂,只有累死的蜜蜂。”沙岗介绍说,天气清凉,蜜蜂能活60天,更长的活90天,大流蜜时至多活30天,“一只蜜蜂终其一生都在忙碌,一辈子采蜜大约200克。”
蜜蜂轻易不蜇人,除非人骚扰它。沙岗说蜜蜂生来就是专心致志全心全意采蜜采花采粉,懒得跟人打交道,有人骚扰它,它怒了,就蜇人,这一蛰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只有养蜂人才懂得爱惜蜜蜂。”
沙岗介绍说,蜜蜂的队伍管理非常科学而规范,分工更是明细精准,“侦查蜂”负责寻找花粉基地和水源,蜜蜂喜欢河水,而且对水质的要求也很高,从不喝死水。它们会将侦查到的花粉基地情况在第一时间告知“通讯蜂”,“通讯蜂”则迅速引领“采蜜蜂”赶赴花粉基地采蜜采粉,“采蜜蜂”满载而归回到蜂箱吐蜜后,安全保卫工作就有“守卫蜂”责无旁贷了。擅于偷食蜂蜜的一般是马蜂和扑棱蛾,两者总是趁群峰外出采蜜时“入室盗窃”,殊不知“守卫蜂”早已森严壁垒,一旦有窃贼进入,“守卫蜂”就会一拥而上,将窃贼层层包裹,群峰体内热度很快聚升到40度,“马蜂或者扑棱蛾要么被热死,要么被捂死。”这一次,为了保卫家园,“守卫蜂”玉石俱焚。
2002年,沙岗退伍返乡,正式接受父亲衣钵,此时广袤的洋槐树林已经不复存在,所幸家里还有20多亩果园,果树需要授粉蜂,沙岗深思熟虑后决定扩大养蜂规模,这时家里还有父亲的50个蜂箱。沙岗开始“育王”。
培养一个好“蜂王”不容易,首先不能在原蜂箱产生,只能异地培育,然后空降。15天出房,一周后交尾,再过3天“蜂王”登基,荣登大典,生儿育女,所以说一个蜂箱就是一个家,“蜂王”即家长,这个家实行家长制。记者采访了解到,周边有沙坡池、枣林朱、冯庄等村的养蜂人,好多来请沙岗帮他们培养“蜂王”。
沙岗说“蜂王”的寿命较之一般蜜蜂更长,能活3年,但是只能让它任职一年就得淘汰,负责小蜂群,小蜂群一般3到5批,一批大约8000只。“蜂王”老弱往往会引发群峰哗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群峰就会造反,它们会把“蜂王”逐出蜂箱,然后再拥立一个“蜂王”,所以养蜂人要明察秋毫,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做到小问题不出蜂群,大问题不出蜂箱,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沙岗的蜂场现在有120多个蜂箱,每天他要马不停蹄力争巡查到每个蜂箱。记者采访中,负责蜂场拍摄、剪辑、短视频运营和电商带货的姚阿港回忆说,7月2日下午4点,蜂场突然涌进一大群“不速之客”,乌压压遮天蔽日,嘤嗡嗡震耳欲聋,密密麻麻攀附在蜂箱上纹丝不动,沙岗一眼就判断出这是一群流离失所的野生蜂,必须马上给它们安置一个家,否则必将引发一场“战乱”,情势紧急,沙岗已经来不及穿防护服,他临危不乱,从容镇静,眼疾手快,擒贼先擒王,三指迅速擒下蜂群的“蜂王”,与蜂王笼放置蜂箱内,蜂群自有追逐蜂王的生存习性,随着时间的推进,蜂群慢慢进去蜂箱,沙岗此时手推封盖,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群野生蜂被沙岗全部“招安”。
除了自己养蜂,助人培养“蜂王”,沙岗还有一项“托管”业务,每年的4月到8月份,周边有不少养蜂人请沙岗帮他们“托管”蜂箱,“平均每年不低于180箱,都是乡邻,咱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沙岗说。
沙岗坦言,他懂得蜜蜂的感受,如严寒、酷暑、干旱、暴雨,他深谙蜜源植物的花期与丰歉,他熟知蜜蜂的习性,螨虫、巢虫、病毒、细菌、农药污染、盗蜂及蜂群逃逸……太多因素非人力所能控制。作为养蜂人,沙岗学会了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坚韧,深刻理解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真谛。深知自己的劳作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农业授粉的重要性,所以沙岗常怀有一种作为“环境卫士”和“农业幕后功臣”的自豪感。
弹指20多年过去,沙岗和妻子联袂成立了合作社,养蜂产蜜业已成为合作社的一项支柱产品,沙岗仍然坚守阳历7月后不在打蜜的信条,“阳历3月到阳历6月是蜂蜜的盛产期,上半年紧锣密鼓打蜜,下半年就要让蜜蜂休养生息,追花夺蜜保证不了蜂蜜的纯度。”沙岗说。今年上半年沙岗的蜂场产油菜花蜜18000多斤,产槐花蜜9000多斤。油菜花蜜是6500~7000元一吨,槐花蜜是6500~8000元一吨。“未来我们准备以授粉蜂和蜂蜜深加工、蜂文化研学这三方面发展。”
采访结束,记者请教沙岗如何识别真假蜂蜜,沙岗笑着说,手指头对儿上,俩手搓一下,如果说剌手,就是掺假了,真蜂蜜搓搓不剌手,会吸收。还有一个方法是在瓶里倒点矿泉水,蜂蜜倒进去,再晃一晃,真蜂蜜有点浑,而且末班落的很慢,假蜂蜜晃了之后,沫落的快,水也清。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张彪 徐少杰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李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