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出血突然来袭,大脑内部正上演着一场精密的“细胞救援战”。哪些细胞率先冲锋?修复过程如何分阶段推进?是困扰科学界的谜题。近日,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建教授课题组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及哥德堡大学团队,在脑出血病理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绘制出全球首幅小鼠脑出血模型脑组织的单细胞分辨率“时空图谱”,如同为受损大脑拍摄了一部覆盖8个关键时间点的“动态CT”,让科学家首次看清脑出血后334万余个脑细胞从损伤集结到修复的全流程。这项发表于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的成果,为脑出血治疗打开全新视角,标志着我国在介观脑图谱领域的研究再攀高峰,此次突破是我国“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下据了解,脑出血作为脑卒中的重要类型,因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且缺乏特效疗法,是神经病学领域的攻坚难点。传统研究如同“拍摄孤立照片”,仅能捕捉某一时间点的局部细胞变化,此次研究借助空间转录组学技术,首次实现了对脑出血病程的全程追踪——从胶原酶诱导模型发病初期到修复后期,研究团队在8个关键时间点采集样本,构建出一部“大脑修复纪录片”的完整素材库,相当于为大脑细胞编写了一部带“时空坐标”的百科全书。这一突破改写了传统认知——脑出血并非局部病变,而是一场涉及全脑反应的系统工程。

研究团队用“细胞版救援大片”形容脑出血后的动态过程,首次明确脑出血后第7天是“清除—修复”机制切换的关键时间窗口。这项基础研究的临床价值远超预期,相当于为医生提供了一部“细胞战场导航图”。“过去我们说‘脑出血7天内是关键期’,却道不明其中机制;现在‘时空图谱’告诉我们,这是‘紧急救援’向‘系统修复’切换的临界点。”王建表示,研究团队通过两种模型(胶原酶诱导与自体血诱导)验证,发现细胞反应模式高度一致,从而为人类脑出血的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图谱已通过论文向全球研究者开放共享,未来或可指导医生在关键时间点调控“救援细胞”的活性,最大限度激活大脑自我修复潜能。

据悉,“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是中国科技部重点培育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该计划聚焦大脑细胞类型多样性、联接规律及脑疾病机制,已吸引国内外30余家科研机构、300余名科学家联合攻关。

记者 张竞昳


编辑:李洪永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