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城际铁路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睿恒 图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历史同脉、产业互补,郑州和开封具有得天独厚的同城化优势,一条郑开大道横贯东西,“商文明”握手“宋文明”。
看,从民间郑开同城的狂想,到2013年开封启用0371区号,从2005年郑汴一体化破冰,到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关于两地的每一个举措,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看,2024年,郑开同城迎来又一次的历史转折。11月16日,河南首个省级新区——中牟新区挂牌,“一肩挑两市、一路通三城”。
郑州向东,开封向西,在中牟新区这个纽带的连接下,它们携手走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大道上。
条条大路连郑开
7月18日清晨7点,开封站站台,90后王燕手持“铁路e卡通”动态乘车码,熟练刷码登上开往郑州东站的C2933次列车,25分钟后,抵达郑州。
“以前到宋城路站还要换乘,现在不到半小时直达郑州东站,出站换乘地铁,上班比在开封市区还方便。”
2025年3月15日,郑开城铁延长线——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开通,打通了连接开封主城区的“最后一公里”。如今,这条57.14公里的城铁高峰日开行列车达106列,“公交化”运营让双城往来如同串门,郑开“半小时生活圈”已经形成。
从2006年郑开大道建成通车,到郑汴物流通道、开港大道等10余条干线贯通两地;从连霍高速、郑民高速小客车免费通行,到郑开城铁高密度“公交化”运营;从郑开城际公交全程零换乘,到两地市域公交的无缝连接。“公路+高速+铁路+城际”的综合交通体系不但丰富着两地人的出行选择,也让时空距离转化为梦想的可能。
“交通不仅缩短时空距离,更让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为同城化注入‘硬核’支撑。”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认为,交通的迭代升级是深度融合的注脚。
如今,郑开大道快速化改造如火如荼,东京大道与郑州平安大道贯通工程加速推进,郑开交通的焕新升级,正在跑出“双城变一城”的加速度。
其实,2005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启了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幕。随着以金融同城、交通同城、电信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资源共享为标志的郑汴一体化进程提档升级、深入推进,郑开“双城记”不时演绎着新的奏章。
车轮上的产业融合
在郑州,不到1分钟就下线一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和一辆上汽乘用车整车;在开封,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台奇瑞汽车走向世界。
郑开汽车产业带已集聚了10多家知名车企、数百家零部件企业,以及郑州机动车质量检测认证中心、上海交大中牟智能网联汽车材料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这里出来的汽车覆盖了全省90%以上车型,成为2024年河南省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的硬支撑。
2024年,河南公布了“郑州都市圈8条重点产业带”,其中明确提出郑开汽车产业带:以郑开大道为主轴,串联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打造300万辆整车生产基地。
在开封武秀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焊接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精度作业,从2500T超能冲压线到“黑灯工厂”雏形,从奇瑞、上汽“核心队友”到郑开产业带“链上尖兵”,该公司正剑指10亿产能、轻量化破局、百亿生态圈。
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13.45万平方米的总装车间里,AGV物料车来往奔忙,工人们与机械臂“共舞”,经过一道道工序,一辆辆整车有序下线。其负责人坦言,预计今年整个基地产量增至50万辆,带动周边配套企业产值迈上新台阶。
从空间的“物理连接”到产业的“化学融合”,郑开产业廊道上“春风浩荡满目新”——
开封精细化工开发区,东大化工氢气管道源源不断供应郑州燃料电池企业;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与郑州医疗机构联合研制的“无创生理信号马甲”打破国外垄断,“郑州有人才,开封有空间,我们就像拼图的两块,拼在一起才完整。”公司创始人郝国梁道出协同精髓。
郑开科创走廊上,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与开封校区的教授们正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开港经济带中,尉氏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吸引22家企业落户,为郑州航空港区的整车厂提供“一小时配套”……
当前,开封正在重点谋划建设北部运粮河—官渡、南部尉氏—航空港、东部兰考特别合作区等三个郑开同城先行示范区,力促规划一张图、要素配置同城化。
从“产业链”到“大集群”,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赢”,郑开产业同城化正书写着“1+1>2”的发展奇迹。
文旅融合的新火花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来自陕西的游客马烁正带着孩子体验《幻城》剧目:“从郑州过来40分钟,看完剧再去开封清明上河园,一天能玩两地。”
这种“中牟看戏、开封游园”的线路,今年已吸引了超百万游客。
清明上河园,郑州市民王敏几乎每周都带家人来开封:“坐城铁半小时就到,很方便。拿年票逛景区,晚上鼓楼夜市吃灌汤包,像逛自家后花园。”
郑开旅游年票持续扩容,累计销售近14万张的年票,是郑开同城的最好见证。
沿郑州向西,文明的遗迹遗存如星辰璀璨。
大河村遗址,7000多年前,傍河而居的先民们仰望星空,将日月星车工、花鸟虫鱼绘制于陶器上,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盆等惊艳后世。
商代都城遗址,延续三千年的城池,夯土层里藏着文明演进的历史痕迹;尽显大国气象的青铜重器,诉说着早期中国那鲜活生动的片段。
在中牟,金戈铁马的烽烟和诗酒风流的雅韵交织,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潘安的《秋兴赋》同他的容貌一样绝世无双。
入开封,《清明上河图》于方寸之间尽显市井繁华;《东京梦华录》铺展开“造极于宋”的文明长卷;城摞城的地层剖面,是历史留给后世的立体日记。
文旅深度融合,让两座古都竞放异彩。
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龙亭公园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在郑州,沿着郑开同城的重要交通干线郑开大道两旁,只有河南、电影小镇等8大主题乐园“扎堆”落户。
一条郑开大道串联起众多的优质文旅项目,游客可以在商文明中溯源早期中国的历史荣光,也可以在宋文明中仰望璀璨星光。
政务通办的“化学融合”
开封市民之家“郑开同城服务专窗”,郑州职工刘女士凭身份证和购房合同,10分钟完成异地公积金提取。
中牟政务服务中心的“郑开通办”窗口,开封的陈先生经营的公司想在中牟开设分公司,半个小时便完成业务办理。
从今年4月17日“郑开同城”服务专窗揭牌,到6月27日公积金通办事项落地,短短两个月间,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66项便民应用完成线上融合。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既让两地群众感受到“同城生活”的温度,更为中原城市群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封方案”。无论是企业注册登记的手续,还是社保医保的衔接,抑或是企业档案迁移的业务,曾经需要在郑开两地来回对接的事项,现在只需走进专窗,提交一次材料,就能享受“一次受理、联动办理、限时办结”的便捷服务。
线上融合同样彰显郑开速度,“汴捷办”与“郑好办”APP系统直联,开封市民可一键查询郑州医保;郑州市民通过“郑好办”预约开封景区门票,“一次登录、双城通办”已服务人次超10万;“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两地建立授权信任机制与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归集200余类电子证照,累计减免纸质材料超2000份。
从地理“近邻”到发展“伙伴”,从生活“熟人”到文化“知己”,郑开同城化的每一步跨越,都在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本。
站在新起点,这对“千年CP”正以更紧密协同、更开放姿态,大步迈着加快规划、交通、科创、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六个同城”的步伐,为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注入澎湃动能,在中原大地续写区域协调发展的壮丽篇章。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郑州日报记者 孙新峰 李娜 王战龙 卢文军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