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河南主展览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开展。该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晋冀鲁豫四省省委宣传部指导,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省文物局联合主办,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共同承办。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切实发挥革命文物宣传教育功能,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省文物局联合举办“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展览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联动展出。该展览首次在形式上突破地域界限,在晋冀豫、冀鲁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联盟的合作框架下,实现了四省同步联展和片区革命文物统筹利用,系统展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进行抗战的伟大壮举。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河南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创建和发展了晋冀豫、晋豫边、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豫西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辐射面最大、影响力最广、对敌打击力度最强的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和人民军队战略反攻的起点。“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不仅是对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真切回顾,更是对晋冀鲁豫军民浴血奋战的热情讴歌。

展览以晋冀鲁豫四省抗战文物为载体,四省共展出1000余件革命文物,其中河南主展场展出革命文物280多件,生动再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巩固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诠释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河南主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山河染血 民族危亡——抗日战争的爆发”,分为“华北危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三个单元,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爆发,为挽救民族危亡,共产党主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以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第二部分“山河怒吼 烽火太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分为“挺进敌后”“游击对敌”“进军平原”“发展武装”“粉碎‘囚笼’”五个单元,讲述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出师抗日,在中共地方组织、兄弟部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了晋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的历程。

第三部分“山河不屈 创建政权——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分为“敌进我退”“联合专政”“巩固政权”“自力更生”“各现所用”五个单元,讲述了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的严峻形势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全面建设的过程。

第四部分“山河重整 夺取胜利——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分为“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单元,讲述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从局部反攻转入全面反攻,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程。

第五部分“山河同在 碧血中原——河南的抗日根据地”,分为“支点竹沟镇 中原‘小延安’”“跨过‘黄泛区’开辟豫皖苏”“坚守大别山 创建豫鄂边”“兵出太行山 挺进大豫西”四个单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南抗日军民,在豫东、豫南、豫西创建的豫皖苏、豫鄂边和豫西(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情况。

郑州二七纪念馆、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等全省30多家纪念馆和博物馆也将相继推出同一主题图片展,以多地联展的方式共同呈现,形成联展矩阵,扩大展览影响力。本次展览展期为2025年7月19日至10月20日。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进行“红色文物说”抗战故事宣讲活动,带领观众重温抗战峥嵘岁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相关链接:

山河同在 碧血中原——河南的抗日根据地

河南抗日根据地又叫豫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河南战役后,中央决定向河南敌后发展,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因该根据地大部分处于河南西部,故又称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对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极为重视,确定其战略任务是要以嵩山为依托,在“三点两线”(“三点”指郑州、洛阳、许昌,“两线”指平汉、陇海铁路)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紧紧咬住敌人,牵制“三点两线”之间敌人西进,保卫大西北,沟通陕北、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发展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至抗战胜利时,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展至2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800余万。豫西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也是唯一一块全部在河南境内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根据地崛起于中原,打击和牵制日伪军大量兵力,阻止了日寇西进,加强了陕北、华北和华中地区的联系,发展和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力量,出色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又称“太行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1937年11月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该根据地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直接威胁敌人主要交通线,是坚持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和向冀鲁豫发展的前进基地,也是华中、山东根据地同延安联络的重要通道。

晋豫边(太岳)根据地

1938年3月,毛泽东先后三次电示提及晋豫边。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在晋豫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尽快开辟抗日根据地。该根据地位于临屯公路以南、黄河以北、同蒲路以东、高博公路以西地区,太岳、太行、中条3座大山在此交会,包括豫北西部的济源、沁阳、孟县、温县、博爱诸县和晋南10余个县,是太岳、太行地区的屏障,又是华北通向陕甘宁和中原地区的门户。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平汉铁路以东、津浦路以西、德石路以南、新黄河以东,既是华北门户,也是联结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由鲁西(包括鲁西北、泰西)、冀鲁豫(包括冀南、豫北、鲁西南)、湖西(苏鲁豫)三块根据地发展而来。冀鲁豫边区是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的一个独立战略区。该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打通了华北、华中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对于坚持全国抗战,控制中原战略要地,有着重要意义。后期,湖西、水东等地区也先后合并至冀鲁豫根据地。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位于豫东、苏北、皖北、津浦铁路两侧三省毗邻地区,全盛时期以永城书案店、涡阳新集为中心,在东到皖东北,西抵睢杞太,北依陇海路,南跨涡河直至淮上的广大地区,建立了10个县级政权,活动范围涉及50余县,全边区抗日武装达到1.95万人。该根据地对沟通华北、华中联系,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十分重要。

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中原局决定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该根据地包括豫南、鄂中、鄂东、鄂南等广大区域,水路交通纵横,处于中日正面战场的前沿,日军的近后方,战略地位突出。至1940年底,豫鄂边区已扩大到十几个县的范围,建立了9个县的抗日民主县政权,全区部队发展为拥有1.5万余人的游击兵团,民兵发展至约10万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长期孤悬敌后,是在粉碎日顽夹击的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创建起来的。中共中央高度评价豫鄂边区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称其“是一个伟大的成绩”。

正观新闻记者 秦华 文 河南博物院 图/视频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