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行业剧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批兼具职业风采与现实关怀的佳作,医疗题材剧如《问心》《以美之名》、司法题材剧如《无尽的尽头》《底线》等,都引发了观看与讨论的双重热潮。从医院上下到法庭内外,从乡村田野到都市楼宇,行业剧往往以某一职业角度观照百姓生活的某一剖面,呈现出更广阔的世态万千,这类剧集也因此成为观察中国、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

资料图片

整体呈现出更具多样化、立体化的创作走向

职业是当代人最重要的社会身份之一,是个体融入社会、参与时代的主要方式,行业剧的独特魅力,既在于对行业面貌与技能的呈现,也在于对从业者风采乃至职业价值的刻画。在现实题材创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剧呈现出了新故事与新叙事并进的双重演化趋势。

故事创新方面,行业剧对传统职业的书写与时俱进,紧贴社会发展。《成家》引入大数据技术赋能婚介服务,《绝密较量》将高科技与反间谍侦查结合,《无尽的尽头》关注司法领域的未成年人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都是典型的题材拓展。还有以往较少被影视塑造的职业也开始被呈现,《三悦有了新工作》的殡葬业、《蛮好的人生》的保险业、《以美之名》的医美行业,这些作品拓宽了行业剧对职业门类的关注视野,使一些长期被边缘化、被标签化的职业获得了更加立体的呈现。同时,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也为行业剧的题材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赤热》聚焦芯片研发,展现高科技攻关背后的个人担当与社会使命;《梦想城》围绕大数据领域,讲述了新兴行业的国际竞争和创业突围。这些都是行业剧根据社会日新月异的产业迭代而进行的题材创新。

资料图片

除了故事求新之外,行业剧在叙事结构上也不断突破,类型融合成为常态。《警察荣誉》《非凡医者》等将行业题材融入成长故事是一类常见模式,让观众以新人视角进入专业场域,在展现职业风采的同时也关注年轻人的求索与成长。还有“行业+悬疑”如《绝密较量》,以紧张的叙事节奏强化国安工作的非同寻常;“行业+喜剧”如《仁心俱乐部》,用轻喜剧调性缓释医疗行业本身的沉重和压力。这些叙事上的创新尝试使行业剧具备了更多的表达内容和更丰富的美学形式,整体呈现出更具多样化、立体化的创作走向。

出现以过度奇观化与情感化为典型的创作症候

尽管近年来行业剧故事创新不断,类型持续拓展,但作为现实题材的重要构成,行业剧在与现实社会对话的过程中,仍显露出一定的表达局限与创作偏差。按理说,行业剧从职业视角切入真实社会,映射时代精神与生活百态,其创作逻辑本该天然承接现实主义传统。然而,在部分作品中,行业剧的现实基调却被削弱,出现了以过度奇观化与情感化为典型的创作症候。

所谓奇观化,是指剧集中存在着刻意制造冲突或噱头,牺牲行业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转向猎奇化、戏剧化的叙事方式,削弱了行业剧应有的专业度与可信度。例如某税务题材剧开篇即设置稽查人员与涉税企业老总结为儿女亲家的桥段,并在两亲家见面谈婚论嫁的饭局上突发稽查与被稽查的情节,虽富有戏剧张力却使人物关系流于巧合,情节推进显得牵强。类似的还有某婚介题材剧中出现宠物相亲的误会情节,虽意在轻松幽默,却落入段子化、夸张化的浅层表达,将本可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简化为轻薄笑料。不少行业剧中,从业者本身人生际遇的鸡飞狗跳、跌宕起伏太过突出,导致行业的深度与社会问题的厚度往往让位于抓人眼球的片段,最终使得观众难以建立对行业的真实认知与情感共鸣。

与过度奇观化并行的另一偏差,是过度情感化的叙事倾向。部分行业剧中,爱情纠葛与家庭矛盾等情感问题被过度强化,原本应居于核心的职业现实与职场关系则被边缘化。近期,多部行业剧开篇都安排了女主角陷入伴侣出轨事件,甚至将其作为主线剧情推进,冲淡行业故事。这一创作方式在诸多行业剧中屡见不鲜:主角的私人情感问题常常成为叙事重心,而行业本身的运行逻辑与专业张力却被简化。这种以情感为中心的创作手法,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戏剧性与代入感,但也稀释了行业剧原本应有的现实质地。

这些现象的成因,既与当下剧集创作周期紧张有关,也与创作常缺乏深入的行业实地调研相关。相较于行业专业领域的艰深与陌生,奇观叙事、情感叙事因具备戏剧技巧或生活经验,更容易驾驭,自然成为不少创作者退而求其次的安全路径。行业剧之所以有其特殊魅力,并非仅因职业设定的新奇,而在于它能通过职业切口,反映真实世界更复杂、更立体、更多样的人生故事。一旦脱离行业逻辑与现实基础,仅以奇观制造冲突、用情感牵引注意,行业剧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便会被大大减弱。

现实主义传统所倡导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念,在行业剧的创作中尤为凸显

推动行业剧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故事的新意与讲述的新意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让行业剧的本质特征更突出、更亮眼。行业剧的核心,始终在于要把握好职业现实与戏剧艺术并举下的行业书写与人物塑造。

资料图片

行业剧的专业书写,不仅是指呈现职业流程的真实,还需要深入描绘职业生态,从职业角度折射出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同时,真正打通行业与观众之间情感联系的关键,还在于将专业语言转化为观众可以理解、可以共情的日常经验。《底线》《无尽的尽头》等便在这一点上可圈可点:这些剧集以基层法院、检察院为基点,串联起数个案件,从借贷、离婚、拆迁、抚养权争夺到职场性骚扰、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盗窃,所涉及的问题均贴近大众生活。而剧中“法律不能审判法律之外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阻止悲剧再次发生”“审判不是为了报复恶,而是为了提振善”“未检工作是个有开头没尽头的工作”等台词,不只是点亮剧情的金句,更是润物无声的普法。在故事专业性与可感性的融合中,法律不再遥不可及,而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资料图片

行业剧中的人物塑造,归根结底应扎根于职业现实之中,呈现那些在岗位上奔忙、在生活中沉浮的鲜活个体。现实主义传统所倡导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念,在行业剧的创作中尤为贴切。相较于通过极端情节和角色设定提升戏剧强度,更可贵的是在日常中描摹出职业的精神气质与人的情感温度。《问心》中有一幕医生回忆自己第一次面对病人离世的经历,几位医生语气平静,却字字沉重,那些遗憾与责任感共同构筑起对医生这一职业任重道远的注解。而在展现从业者的同时,行业剧中的另一类关键角色——被服务者,也同样构成了作品情感维度的重要支点。《以美之名》透过整形外科医生的视角,不仅关注技术操作,更关注病人的心理隐痛与审美焦虑;《安家》以房产中介的日常为切入点,串联起不同人群的购房故事,从而勾画出一幅城市生存状态的群像画卷。行业剧写的不只是职业,更是借由职业关系,传达个体命运与时代生活的交汇与回响。

此外,行业剧对人物与职业的书写,并不应局限于光鲜亮丽的“主角职业”,那些不在聚光灯下却支撑起行业运转的“配角型”岗位,同样值得被看见。那些工作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转折,却在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中体现出职业的重要价值。拓展这类角色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够丰富行业剧的结构层次,也有助于在更广阔的叙事视野中呈现社会分工的真实图景。例如日本行业剧《放射治疗室》《校对女孩河野悦子》细腻描绘了放射科技师、校对等工作,不仅具有题材的创新性,也唤起观众对劳动价值的多样认识。

还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剧集中对部分行业的呈现,往往止步于敬业、担当、坚守等宏大命题,而未能深入探讨行业现实中的实际困境与人性张力。如果职业精神成为一种万能的修辞,剧作也会容易在情节张力与现实质感上流于表面,难以抵达更具深度的行业观察与民生思考。在现实语境中,诸如“35岁危机”“996工作制”等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行业剧若能从专业逻辑出发,进入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的深层观照,便有可能拓展其现实主义的广度与深度。

行业剧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对职业世界的可视化呈现,更在于以职业为出发点,洞察社会现实、折射人性光芒、连接时代情绪。写活行业事、讲好职场人,让专业与生活并举、深度与温度共存。唯有如此,行业剧才能真正立于当下、走进人心,既反映时代,也回应时代。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杨慧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