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在京举办。与会中外嘉宾围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就“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创新”等议题展开热烈对话交流。
圆桌对话会
在圆桌对话会上,作为从事考古研究43年的“老考古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从考古研究的角度,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路径。王巍表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不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明的先进因素,也在不断创新。“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都是从西亚过来的,而我们的丝绸、陶瓷、玉器以及粟黍栽培技术也向西传播。”他指出,“文明交流是进步的动力。”
在谈及近年来中国考古国际合作交流成果时,王巍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据2021年底的统计,我国已有30多支考古队,前往20多个国家进行考古,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自己也带队到埃及、洪都拉斯等地,通过这些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其他文明,中国学者因此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独到见解。”
近年来,“博物馆热”“考古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去各地博物馆打卡。谈及这一现象,王巍向记者欣慰地表示:“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展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感到非常欣喜。”他用“亲民”“接地气”来概括当下博物馆的变化趋势:“20年前的博物馆只有考古人能看懂,现在我们的博物馆展示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接地气。”
王巍还特别强调了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他建议从丰富、完善教科书内容和加强科普读物创作入手,让过去晦涩难懂的考古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探索中华文明奥秘的兴趣。
(来源 央广网)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