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由中国古陶瓷学会、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大唐·青花瓷学术研讨会”创新增设“青年沙龙”环节,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有关“唐青花”的历史脉络、工艺源流和文化价值等展开深入研讨,为研讨会注入了注入青春活力,彰显青年一代的学术担当。

流布四方,“唐青花”丝路文化的见证者

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享誉世界。研讨会上,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何一昊以《早期青花瓷的发展与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唐青花瓷》为题,梳理了唐青花瓷的发现历程,并揭示其与丝绸之路、大运河贸易的紧密关联。

何一昊指出,唐青花瓷以外销为主,通过隋唐京杭大运河经通济渠、山阳渎南下,沿途在多个港口中转,最终由扬州出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及造船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唐青花的全球化进程。“黑石号沉船与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均源自巩义窑,印证了其贸易路径。”他总结道。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孙锦在《巩义窑白釉蓝彩和青花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演讲中补充,巩义窑生产的“白釉蓝彩”与唐青花不仅在国内永济渠沿线、辽宁朝阳等地流通,更远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巩县窑生产并走向全世界的“唐青花”,如今在它的故乡郑州,或许有着更重要的文化使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胡梦瑾围绕“关于郑州打造青花瓷IP符号问题的初步探索”,向这座“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他的“文化IP”强市策略。胡梦瑾提出,郑州作为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可借唐青花的“全球化记忆”打造文化IP,助力城市人文品牌建设。

科技解码,揭开“唐青花”的原料之谜

青花瓷的“青”从何而来?青花瓷包含了那些金属元素?据悉,青花瓷的“青”源于钴料(氧化钴)在高温下呈现的蓝色,其原料的来源与工艺演变贯穿中国陶瓷史,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与技术创新的历程。

武汉大学付梦寒博士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巩义窑瓷器进行无损检测,发现其青花含少量镍、砷,且低铁、低锰、低铜,证实原料为进口钴料。“巩义窑青花瓷的生产体系或与白瓷一脉相承。”她总结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姜晓晨阳,他发表《从郑州到郑州,青花瓷科技考古研究回顾与展望》的主题分享。他将青花瓷的科技研究进展分为六大阶段,并从钴料来源、钴料形式、主要特点、技术响应等层面出发,分享了大量学术成果与东西方学界对于“青花瓷”这一中国瓷器用料的观点看法,全程幽默风趣、“干货满满”,引发了许多现场学者的共鸣与认可。

窑口寻踪:再现唐代制瓷盛景

研讨会不仅聚焦青花瓷,还呈现了唐代多元窑口的考古成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刘岩带来了《晋阳古城新发现瓷窑址的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从灰坑遗迹到窑炉结构与布局,刘岩用一幅幅窑炉照片和复原线图,向在场观众展示了隋时期晋阳在陶瓷生产中的特殊地位。指出其青瓷、白瓷生产对山西制瓷格局的深远影响。寿州窑作为隋唐时制瓷名窑之一,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窑址分布于安徽省淮南市,在分享环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陈超围绕《寿州瓷黄——寿州窑的考古发现》进行分享。从寿州窑的依山傍水选址,到洪水变化带来的遗弃,陈超将考古发掘中的匣钵、瓷片、窑柱等细节一一剖析,揭秘其黄釉瓷器的兴衰史。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学者们对于唐代瓷器的研究,不仅限于“青花”一隅。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座名叫“张叔遵墓”所出产的唐代“秘色瓷”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张叔遵作为品级较低的宦官,能够在其墓室发掘出‘八棱净瓶’,大概率与皇帝赐予相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谢西营说,张叔遵墓出土八棱净瓶的发现,对唐代越窑贡瓷与宫廷赏赐制度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学术之夜:让青花从历史走向未来

自由讨论环节,青年学者们围绕唐代陶瓷研究展开思想碰撞。与会专家表示,唐青花不仅是丝路贸易的物证,更承载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神。随着学术成果的普及,这一文化符号将助力郑州塑造独特的城市名片,让千年青花焕发时代新彩。

此次青年沙龙以创新视角与扎实研究,为古陶瓷领域开拓了更广阔的学术图景,也为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正观新闻记者 李居正 文/图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