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性笔组装AWM-狙击步枪,90%超高仿真度,可发射,在学校就能做。”《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社交平台展示的视频里看到,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成笔杆、弹簧、笔芯、笔帽等零部件,在博主的重新组装下,不多时,一把迷你“笔枪”便完成了。在某短视频平台,部分自称教程的视频在标题、简介中特意标明“在学校就能做”,还有的视频声称这是“好玩不伤人”的文具改造。

然而,“笔枪”若使用不当,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根据公开信息,已经发生过男孩自制笔芯弹射穿自己眼角膜的案例,还发生过男孩手掌被同学“笔枪”弹射插入笔尖的事故。

“笔枪”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对于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的中小学生,自然很具有吸引力。即便老师和家长多次告诫其危险性,很多未成年人也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改装的“笔枪”看着好玩,实际却非常危险,甚至可能涉及法律问题。

这类短视频以“创意手工”为包装,实质上对未成年构成了某种不良引导——让他们觉得不危险,反而觉得是一种风潮。这样的认知偏差,使他们极易冲动模仿。“笔枪”“养臭水”等风靡校园,与短视频传播其实有很大关系。

危险的文具改造不可擦边“创意手工”。为确保这一点,平台应当设立红线,限制此类视频的传播。例如,建立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危险元素、设置智能识别与弹窗提示、引入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审核等,最大程度上保护未成年人、保障公共安全。

此外,短视频也能成为一种学习工具。真正有价值、有创意的“手工教学”视频创作值得鼓励。平台强化审核的过程中,不能妨碍正常的创意表达,而应定期引入新颖且安全的创意内容,满足未成年人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需求。至于创作者,虽然享有创作自由,但应当知道自己需要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不要将未成年人当成赚眼球和赚钱的工具。

给“有毒”视频减少一些流量,为“有益”视频增加一些流量,平台要把握内容管理的尺度,为短视频创作划定一条红线,也是为未成年人保护多添画一条安全线。(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