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越叫越响

在“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品文创咖啡、听千年古乐;把商文化“穿”在身上、看甲骨文街舞秀,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品味历史内涵,漆扇、木版年画、非遗表演成为景区的“压轴好戏”,收获观众热捧……伴随着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旅游日的相继到来,一系列文旅、文博活动在郑州轮番上演,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深度体验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彰显郑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郑州特色、展郑州风采、树郑州形象的有力举措。郑州正以“天地之中”定标文明坐标,以“黄帝故里”凝聚民族情感,以“功夫郑州”激扬时代活力,“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

千年商都铺展古今交融画卷

以千年商都的厚重为底色,以现代时尚的创新为笔触,依托“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文化IP,郑州持续向世界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丽画卷。

“每个节假日都能听到郑州一线考古专家的讲座,让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一名专程来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听讲座的市民表示,多次聆听讲座,他更加明晰了郑州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辉煌故事”: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密李家沟遗址,清楚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遗址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起源地”,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更是举国皆知,“身为郑州人,我为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到骄傲!”

去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作为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生动体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实证了郑州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以“天地之中”为基本观念而汇聚在中岳嵩山地域的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人类杰出的创造力、营造智慧。“天地之中”“功夫郑州”也成为郑州城市IP的重要核心内容。 

历史绵延、文脉清晰,游客可在嵩山触摸到中原文明发展的全过程。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的登封,努力让静默的建筑有历史的回响、文化的瑰宝有今日之弘扬。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新斌认为,黄帝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根源文化,黄帝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动力。

传承保护黄帝文化,守护这“文化根脉”,郑州优势显著。郑州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不仅保留大量与黄帝有关的考古发掘,还有着流传甚广的典故传说。无论是具茨山上的古旧岩画,还是与黄帝建都相关的“有熊说”,都显示黄帝在郑州地区活动之密切。此外,其大臣岐伯在新密开中医著述之先河,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也印证着“嫘祖文化之乡”的悠久传说。

如今,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进程中,黄帝文化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根本性塑造,已经成为其中极为关键的核心标识之一。

“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天地之中,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文物资源大市。”郑州市文物局负责人表示,全市文物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聚焦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工作,在考古发掘研究、博物馆活化利用、精品展览展示等方面亮点纷呈,为促进郑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地落实、推动打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文武双全创新表达强“自信”

2024年4月,柬埔寨暹粒巴戎寺北迎来了一群少林武僧,他们从“天地之中”的嵩山脚下远道而来,带着一身武艺与满满诚意,向暹粒的吴哥古迹走去。在此次“当少林遇见吴哥”功夫文化交流活动中,少林寺的武僧们表演了集体拳、象形拳、大比武等精彩节目;柬埔寨的少年们也上演了刚劲有力的斗狮拳表演。“少林遇见吴哥”,让两地完成了一次古老文明的对话,也让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与吴哥窟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握手。

半年后的10月,“少林遇见吴哥”再续前缘——在登封举办的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林高手”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功夫盛宴。活动期间,少林寺山门外,来自柬埔寨的武术表演者将高棉拳法演绎得明快灵动,少林寺的武僧们则用集体拳、地趟拳、镇山棍等精彩节目,让世界各地来宾领略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这场武术表演,在活动结束后迅速“刷屏”,柬埔寨王国首相洪玛奈在个人脸书账号发布了活动视频并指出:“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柬埔寨传统武术,也为高棉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天下功夫出少林”。当传统武术以活态传承的创新姿态呈现,游客收获的不仅是耳目一新的感官震撼,更见证着本土文化根脉的重焕生机,为历史与今人对话、为人与城增强情感链接创造更多可能。当前,郑州以登封“世界功夫之都”建设为抓手,推动武术文化全球化传播。少林寺周边数十所武校常年驻训数万名学员;《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累计超4000场,观众突破600万人次,成为文旅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重点项目。

郑州正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拥抱世界,广泛吸收借鉴现代文明星河中的璀璨,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积极讲好“中国故事”“郑州故事”

5月19日,郑州图书馆“天中讲坛”迎来创办十周年“纪念日”。这个举办540余场、线上线下受众超过2200万人次的公益讲座,坚持专业性与大众化并重,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讲述中国故事、郑州故事的重要载体——通过多元、开放、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郑州为市民提供全面的文化滋养,让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潜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除此之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在不断完善。目前,郑州评出上等级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0个、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1365个,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累计万余场,受益群众达200万人次。

随着郑州众多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与升级,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歌手纷至沓来,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璀璨舞台。从郑东CBD标志性建筑河南艺术中心,到郑西CCD新崛起的郑州大剧院与郑州奥体中心,共同奏响了一曲震撼人心的“郑州之歌”,为市民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提升了城市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品位。仅2024年,郑州就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47场,观众约96万人次,票房收入10亿元。演艺经济的大力发展,不仅拉动社会消费的显著增长,也给旅游演艺项目的创新运营提供了信心和方向。

“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郑州的文化不止存在于文献的记载与辉煌的过去,还活色生香地交融于广大市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市民丁先生深有感触地表示,从“地下”到“地上”,郑州各类“研、学、游、行”沉浸式体验遍地开花,博物馆精品展览让郑州历史文化从“遗产”变为“产品”,文旅文创文化演艺精彩纷呈,“生活在郑州,让我骄傲和自豪!”

从观星台仰望苍穹的古老智慧,到黄帝故里跨越时空的血脉相连;从少林武僧的虎虎拳风,到厚重底蕴的现代表达——这座文武双全的城市,既守护着5000年文明根脉,亦谱写着新时代的华彩乐章,邀世界共鉴“中国之中”的文明密码,共赴“功夫之都”的激情之约!

郑州日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