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凭借其源源不断的活力,为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成为新时代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

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5月13日,全国政协召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协商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部委负责同志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议题深入交流。

其中,多位政协委员聚焦“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言资政。大家一致认为,从一穷二白到创新成果硕果累累,举国体制一直坚强守护着中国科技一路披荆斩棘、奋力向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只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凝聚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这些部署要求我们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表示。

新时代以来,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到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正是因为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才得以竞相涌现。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关键是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必须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注重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重大任务牵引,不断调整科研布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赢得战略主动。”

……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是委员们的共识。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张雨东建议将AI For Science作为“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重要内容部署落地,聚焦发展基础较好的化学智能、高能物理、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生物结构、材料科学、地球科学、量子科技等领域瞄准算力、模型等部署科研攻关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向东围绕创新与安全问题,提出选取政务、金融、能源、医疗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安全”创新成果,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安全标杆。

“此外,还应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创新发展和安全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齐向东表示。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与会政协委员表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柱。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首位。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强化与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基础设施统筹部署,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构建协同高效的攻关组织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看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无数个科技团队的创新效能上。科技团队既是核心技术攻关的攻坚者,也是技术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既要保持核心技术攻坚的战略定力,更要释放系统创新的澎湃动能。应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散协同’效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乔红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在谈及开源创新问题时,也强调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的重要性。“应以中国算力网为平台,汇聚和调配我国各类主体在各地建设部署的算力资源,协作共建共享更高水平的开源平台,满足我国开源项目对算力的需求,为我国原生的开源项目和人才培养提供普惠算力服务。”

切实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他还强调,基础研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在政协委员们看来,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特点,在以个人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由国家主导的协同创新,需要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基础研究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要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在资金投入方面给基础研究应有的地位,把基础科学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对待。”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高基础研究选题、研究过程、研究平台的有组织程度,构建系统完备的基础研究工作体系,纵向贯通基础研究组织环节。同时,加强创新主体分工协作,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分别承担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横向融合“产学研”。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要共同努力,找准基础研究实现突破的发力点,更好发挥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形成强大创新合力。”陆建华表示。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5月15日01版)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