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一篇章:郑之山

具茨山:文明曙光自此升腾

具茨山位于黄帝故里新郑西南,属中岳嵩山东南余脉,东西延绵约40公里,山峦起伏,东望平原,更有潩水河、孙家河、白龙湫、黑龙潭等星布其间。

登上黄帝迎日推策峰远眺,晨雾如薄纱一般,缥缈而轻盈,随风变幻在山间曼舞,金红流动的曙光隐隐约约透射出来,慢慢变得清澈明亮炫目起来。

这座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山脉,是中华儿女心向往之的地方。来到这里,追寻黄帝留下的足迹,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叩问中华文明的源头,不禁为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心生豪气、充满力量。

文明初曙 霞光绚丽

“中华开国五千年,轩辕黄帝自古传。”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初祖,《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首述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起点。

相传5000多年前的具茨山一带,黄帝一统华夏之前,曾在这里推策拜将、屯兵驯兽、修德振兵,其事见于《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典籍。

考具茨之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庄子·徐无鬼》记载有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

具茨山主峰“风后顶”之巅,有始建于汉代的轩辕庙,两侧楹联曰:“功大乾坤小,德高日月低。”石檐石墙石柱承载千年香火,见证了世代子孙的敬祖深情。

往西走,有嫘祖宫。黄帝与嫘祖共同革新纺织技术,创制衣物,这是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三月三,拜轩辕;六月六,拜嫘祖。千百年来,黄帝故里新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风俗。如今,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既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保持典礼九项仪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变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文化内涵,呼应时代强音。

“效法先祖,聚光引火”,取自新郑最高点——具茨山巅的火种传递到现场,点燃轩辕殿前的圣火台。在“天地人和”环节,各界代表借由圣火台点燃手中的火炬,生动诠释了‌从钻木取火到礼乐教化,黄帝点亮的文明火种历经5000多年风雨依然长燃。

风后顶,与黄帝六相的风后有关。“黄帝梦遇隐士,三顾田埂得见白衫风后:‘贤士何隐于此,不出代天行道?’”这段“梦应求贤”的佳话,不仅成就了君臣际遇的典范,更开启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

从涿鹿战场的迷雾中指引方向的指南车,到九宫八阵的兵法智慧;从天文历法的精密推算,到音律制度的规范确立……黄帝及其贤臣的贡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黎明。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几位功勋卓著的股肱之臣,在历史长河中把令名留在了具茨山上,化身为风后岭、力牧台、常先口、大鸿寨等地名,与轩辕庙、嫘祖洞、屯兵洞、迎日峰、自然山、潩水河、南崖宫、避暑宫等53处胜迹一起,构成了具茨山的黄帝文化基因库。

“从历史学角度看,黄帝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从考古学角度看,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黄帝时代是一个文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代。”正如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所说,黄帝不仅是文化记忆的符号,更是中华儿女叩问文明源头的时空坐标。

山川之灵 纪纲天下

“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孔子阐明了山川与社稷的关系。

春秋初年,随着郑国东迁战略的实施,具茨山开始以社稷之山的身份载入史册。

“《国语·郑语》中将具茨山称作芣騩山。《史伯对桓公问》的故事关系到新郑地名由来与具茨山的历史地位。”潜心研究新郑历史文化20余载的李磊娓娓道来。

西周末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获封于郑地,史称郑桓公。郑原本处于镐京畿辅之地,郑桓公后来担任周王室司徒,以宽厚仁义而深得人心。看到幽王无道,王室将倾,桓公忧心于郑国前景,就向博学睿智的太史伯请教,求他给郑国指一条出路。

“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经过一番条分缕析之后,太史伯给郑桓公提出了举国东迁的建议。郑桓公依计行事,陆续将郑国的宗族、商人迁往中土之地。

新生的郑国前靠嵩山、后依黄河,右临洛水、左界济水,以芣山和騩山为神主之山,以溱水和洧水为生息之河。芣山与騩山就是今天的具茨山一带,溱水与洧水就是《诗经·郑风》里“溱与洧,方涣涣兮”的那两条河。

自公元前774年举国东迁到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郑国在具茨山的护佑和溱洧水的滋养下历时近400年,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

由于时光邈远、史料阙如,具茨山上举行过多少次郑国社稷祭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有“春秋第一人”之誉的郑国名相子产葬于具茨山一脉的陉山之巅。

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之《疆域志》所载的新郑县域图中,风后顶之东南依次为官山、陉山。

今天的老山坪即史书中的官山,明代称为明山,亦称老官山、太白山。官山者,官家之山也。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登至山顶,地势陡然变得平缓,老山坪古寨堡遗址就隐现于一片长满茂密野草的开阔之地。排列紧密的寨墙石垛,犹如巨石阵一样神秘莫测,于无声之中诉说着千年往事。

山上有很多枝干高壮的桑树,缀满了青绿的桑葚;还有需两人环抱的国槐,小小的米黄花苞从浓密绿荫中探出头来;还有漫山遍野的洋槐,串串白色花朵洋溢着香甜的味道。不过,最多的还是从陡坡石缝中顽强生长的侧柏。山半腰的青岗庙水库,水平如镜,碧绿如玉,西坡的黑龙潭、玉女池,溪水潺潺,波光潋滟,形成山、水、泉、林融为一体的秀丽景色。

山的南坡和东坡为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奇峰怪石林立,构成高峻雄伟的山岳风景。然而,就在人迹罕至的陡峭之处,一些裸露的砂岩上刻画着凹穴、沟槽、字符等抽象而神秘的图案。《水经注》等文献虽然有类似于中原岩画的记载,但直到21世纪初,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岩刻类古文化遗存才进入考古学界视野。据不完全统计,仅新郑市在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10个地点,2000多处岩画。这些岩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也为研究包括黄帝文化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提供了一类新的实物资料。除了岩画,还有石棚、独石、叠摞石等巨石。眼下,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人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继续探索着文明的奥秘。

沿着山脊再往东走,便是陉山。

“陉”,山之绝坎,即山脉中断的地方。从高处俯瞰,自陉山以东,是一马平川、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古老而巍峨的山脉,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辽阔的平原大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诗意未央 烟火常在

具茨巍巍,文脉延延。与诸多名山大川一道,具茨山进入古人的视野与生活,被描绘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卷。

“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中唐后期,在《夔府书怀四十韵》中,诗圣杜甫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具茨云木老,大块烟霞委。”“何事不隐德,降灵生轩辕。”晚唐时期,具茨山再度现身于皮日休与陆龟蒙两位诗人笔下。

“我家溱洧间,春水色如酒。嵩少在吾旁,日夕意亦厚。田园虽不广,幽兴随事有。药畦灌陈根,芋区采骈首。春郊饷耕徒,秋社接酒友。饱诵传家书,促酿供客酬。”在北宋文人晁冲之笔下,具茨山居的生活简易而朴实。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曾夜宿新郑学宫,于《新郑咏古》中感慨:“经行郑国旧山川,禾黍秋风驻马看。烟树几湾流水在,荒城千载暮云閒。时门雨歇无龙斗,大隗山高只鸟还。借问当时贤相国,几多遗爱在人间?”

数千年时光流淌,人与事借地而传,诗与情凭史而记,山水精神蕴于境界之中。

黄帝故里,草木静静生长。每年三月初三,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心灵之约”,用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追思先祖的丰功伟业,感悟中华民族血脉传承。

具茨山上,风声雄浑浩荡。每逢周末、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人慢下脚步,于山顶看日出破晓,进农家小院品乡野时鲜,感受古人笔下返璞归真的“具茨山居生活”。

山水相逢,日月轮转。

诗意未央,烟火常在。

是的,慢下脚步,来到这里,欣赏具茨风光,触摸历史脉搏,探索文明奥秘。你会发现,千年前的风,正带着同样的温柔,吹过你我眼前的烟火人间。回溯起点,问问来处,我们才能不断地走向更好的远方。

​记者 赵文静 张立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