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博场馆“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精彩文博活动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郑州博物馆门口的队伍排成长龙、考古工地的文物风筝“圈粉”、3600年前的商王“穿越”到博物馆“设宴”……这个“五一”假期,郑州市各大文博场馆以精彩各异的创意活动刷爆朋友圈。截至5日17:00,全市文博单位接待参观人次99.43万,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58.62%;文博市场总收入2132.07万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53.23%。全市博物馆、考古工地、遗址公园等文博场所共开展9类81项惠民活动1770场,比2024年同期增长42.17%。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里的文艺演出

从商代都城遗址的趣味解密到“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的青铜精油皂,从街头巷尾的“移动博物馆”到“密集恐惧症”爆发的郑州博物馆大厅,郑州文博场馆游客人数再创新高。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深度体验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千年文明由此焕发夺目生机。

科技赋能:让历史可感可知

在郑州文庙,“孔子印象展”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游客突破时空界限与至圣先师隔空对谈,现场编钟礼乐体验更是带领观众穿越回崇礼尚乐的时代;“六艺传习”体验馆则凭借体感投影与三折幕马车等科技手段,赋能“五礼”学习,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解锁古代君子必修课,感受古人风雅……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表示:“商都博物院复原早商都城建设的场景展示非常震撼。在这座博物院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早商先民的卓越智慧。特别开心能在这么舒适美好的季节来到郑州,感受这座古都的勃勃生机。”

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5月1日起在郑州博物馆亮相的“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该项目将“丝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突破传统展览形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大空间VR自由行走技术,结合高精度3D建模、动态捕捉与全景声效,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历史,感受丝绸之路上璀璨的中西文明交织,体验一场震撼心灵的文明之旅。

跨界融合: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这个假期,郑州文博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打破边界。在双槐树遗址,“文物乘风计划”将考古与非遗完美结合——数米长的“青铜罍”风筝由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放飞,其纹饰严格按照出土文物绘制。当“彩陶双联壶”“青铜鼎”等特制文物风筝在百米高空稳稳悬停时,现场响起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欢呼声,是对古老文明的礼赞,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自信。“我第一次见到几千年前中国先民创作的纹样‘飞’上天,这样的‘跨界’就是最好的融合。”历史文化爱好者李先生评价道。

美食与文物的跨界同样惊艳。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致力打造“可触摸的历史、可品尝的文明、可带走的记忆”,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郑州城市文化地标。推出的“兽面纹曲奇”将青铜器纹饰转化为可食用艺术品,日均销售数百份;“甲骨文咖啡拉花”让年轻人在啜饮间学习古老文字,成为社交平台爆款。更妙的是《商王的盛宴》互动剧,观众在品尝古法美食的同时,还能与“商代舞者”共舞,这种“五感体验”模式被游客点评为“最具创新力的文化消费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与劳动的融合。在商都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小观众通过精油皂的制作感受青铜铸造技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商城劳动课堂”,带孩子们通过破解青铜农具纹样中的耕作密码,编结商代风格的绳结。“这比课本上的文字记录直观多了。”参与活动的初中生小陈展示着自编的绳网,“原来3600年前的农民就这么聪明!”

深度体验:从观看者到传承者

青台遗址的“布满好个春”扎染活动,让非遗技艺变得可触可及。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如何用茜草、蓼蓝等古法染料复原出土丝绸的色彩,9岁的朵朵成功染出太阳纹方巾后兴奋地说:“我要把它挂在书包上!”据统计,这类手作体验项目的参与者中,青少年占比达70%,远超传统展览。

考古盲盒持续引发热潮。双槐树遗址推出的“动物考古盲盒”“文物修复盲盒”带游客在游戏中学习考古发掘知识、体验文物修复技艺,使晦涩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代际传承也成为文博活动中动人的风景。在“聆听千年丝弦之韵”活动现场,古琴传承人手把手教5岁孩童拨动弦、古琴与鼍鼓合奏赢得满堂喝彩。“艺术是连接古今最好的桥梁。”从事艺术教育的李老师感慨,“孩子指尖的温度,让我看到了非遗延续的希望。”

文化赋能:从节日盛宴到日常滋养

“五一”文博活动的这场“文化狂欢”影响力正持续发酵。在社交平台,大学生小洪晒出用青铜模具制作的精油皂:“每次使用都想起商文明的辉煌。”市民王女士将扎染方巾用作茶席,笑称:“让5000年的色彩装点日常生活。”而郑州博物馆“五一”“上新”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5万元——每一件文创跟着游客“回家”,都将带来日常生活中持久的精神滋养。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游客的“习惯养成”。参与活动的外地游客纷纷表示“对郑州历史有了全新认识,郑州值得再来”,而于本地观众,也养成了节假日逛博物馆的习惯。

“这个‘五一’,我们的文博活动让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很年轻。”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数千年前的纹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元素,当考古工地变成亲子研学热门地标,传统与现代就实现了‘共舞’,千年文明在郑州‘活’力迸发。”

记者 左丽慧 文/图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