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书记刘宁寄语郑州,要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现新担当、创造新辉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大山大河大平原”为风貌特征的郑州,拥有“文武双全”“文韬武略”的特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指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主根主脉所在地,是我国八大古都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必须担负起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现代文化,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郑州日报联合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策划推出的【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将陪伴读者踏上美学之旅,全方位、多角度探寻郑州的独特自然与人文之美。
中原的腹地总藏着些令人惊奇的造化。
郑州西南15公里处,这座海拔不过300米的梅山,像是大自然随手掷下的微型盆景,以4平方公里的精微天地,将中岳嵩山的万千气象收入囊中,再不露出分毫。
若将中原大地铺展为一轴磅礴长卷,梅山便是那伏笔千年的诗意顿点,圆润似墨点的山体如一枚温润句读,将嵩岳的苍莽筋骨悄然收束,在伏牛山余脉的雄浑笔触下,以青峦为墨、溪涧为韵,写就一阕山水长诗。
梅峰映秀
梅山又名梅峰,乃嵩山余脉,位于嵩山东南支脉太室山余脉的末端,海拔约300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虽不算高耸,却在平野之上拔地而起,尽显卓然之态。
梅山的山体由中生代三叠纪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历经岁月雕琢,更显古朴雄浑。
既称梅山,自然与梅相关。
从山西洪垌迁居至此的村民口传,梅山曾有红梅、黄梅、绿梅等多个品种,山上有三皇庙、碧霞圣母庙,山下有仙母洞,不过如今都已难觅踪影,只留下太上老君与仙母斗法的神奇传说和六月六对“泼水婆娘下雨”的千年期盼。
若从空中俯视,这座被时间盘活的小山,如天地在此处按下的一枚温柔钤印,它的山体轮廓,写满地质史,镌刻抒情诗:
刚毅的中生代三叠纪紫红色石英砂岩,在板块运动的洪荒之力下被磨成弧线,恰似山水长诗行间欲说还休的逗点。
这逗点里,藏着三叠纪岩浆书写的地质密码,藏着四季更迭中花开花落的诗意韵脚,藏着金水河潺潺流淌的岁月咏叹,更藏着人文历史在时光中叠写的厚重注疏。
旧时,凡登此山者,举目远眺,东有泰山,西南有嵩山,遥遥相望,山峦起伏,映入眼帘,使人心旷神怡。北向郑州城,犹如高屋建瓴,视野辽阔,一览无余。
如今登临山顶观景台,梅山承接嵩山“如卧”悠远气韵,又以草木为平仄、鸟鸣为转合的独特气韵依旧化形:
向城而望,“大玉米”楼、中原福塔、双子塔尽览无余;向西眺,嵩山太室、少室二峰剪影如昨;南侧看,黄帝像巍峨庄严令人仰止。
眼前是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脚下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时空错位般的奇妙观感,让这天地间的一方钤印,恰如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梅山以独特的空间尺度,让立于此的后人一不小心就掉进画里,与郭熙“撞了个满怀”。
百转千回间,梅山不争不辩,只将三叠纪砂岩的紫红浸作丹青底色,纷呈这天地间最奇妙的批注。
古韵流芳
梅山历来是郑州名胜,山脚下的官道曾是登封、新密等地前往郑州的必经之路。
乾隆三年的那个冬天,郑州知州张钺行至梅山脚下时,被一缕幽香牵动心弦,当他沿着樵径攀至山巅,但见红梅凝血、黄梅鎏金、绿梅凝碧,漫山花潮如星宿坠地。
这位编纂《郑州志》的知州忽然成了赤子,在危岚面面风中挥笔写就《梅峰远眺》——
莅郑推名胜,巃嵸峭杖空。
势联嵩少迥,事记楚师雄。
平野层层树,危岚面面风。
檀香谁剪伐,孤负此穹崇。
诗中“势联嵩少迥”的观察,不仅道出了梅山与嵩少山脉的地理渊源,更暗含着中原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图谱。而那支287年前的墨笔,也在《郑州志》里留下深情如许:主编《郑州志》时,张钺将“梅峰远眺”列为“郑州八景”之一,志书又以“梅峰远眺”留诗一首:
远近群瞻卓笔欣,无心出岫忽升腾。
鸽王离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绕上层。
此外,时任郑州学正的朱炎昭,亦写过一首赞美“梅峰远眺”的诗:
西南杳杳黛如烟,指点梅峰落照边。
可有寒香留鹤守,直疑山色胜龙眠。
云骄横抹晴岚底,岫冷孤撑小雪天。
何日吟肩驴背耸,谬从此际访逋仙。
千年之前,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马车也曾在此驻留,天圣年间的阳光透过木轮车辙,照亮他写给张先的诗行:梅山为余访,还有旧家无。文人相重的雅意与梅香交织,在往来的信笺里酿成中原特有的醇厚。
驿道马蹄声中,梅山静默不语,只把千年故事揉成细沙,让每个登临的脚步,都缱绻成中原大地新的诗行。
水文长调
有说法认为,从梅山北麓渗出的第一滴清泉,在黄龙池汇聚成金水河的源头。
据《郑州志》记载,金水河旧称 “泥河”,位于郑州城西关外一里,作为郑水西派,它发源于梅山北麓的黄龙池,河水自源头蜿蜒而出,如金带般向东北流淌,途经黄岗寺、耿家河,最终抵达郡西。因在阴阳五行中西方属金,“来自金方”的河水便有了这诗意的名字。
追溯往昔,金水河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黄龙池畔常有仙人驻足,池中的水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周边百姓每逢大旱便会聚集于此祈雨。到了明清时期,金水河成为郑州城西重要的水运通道,商船往来,码头热闹非凡,见证了当地商贸的繁荣。
及至今日,金水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恰恰鸟鸣中,梅山依旧不语,只饮了风雪,让金水河的涟漪漾成年轮,伴着先民的声声吟哦,沉淀在“金带蜿蜒”的一脉清波里。
飞花诗笺
四月花潮似雪,十万株樱桃树挥毫泼墨,将粉白的花瓣洒成“沾衣欲湿”的婉约词章。
待到五月红果垂枝,又化作“红了樱桃”的宋词小令,让采摘姑娘的竹篮里盛满平平仄仄的甜蜜。
走进与梅山一脉相承的樱桃沟里,满目都是绚烂的诗行。
眼下又是樱桃红透时,随着采摘季的启动,八方游客穿梭于樱桃沟这处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里,品尝大自然馈赠的甜蜜,南北方言在此交织,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山谷。
这片诗画田园里,梅山无声胜有声,只遣花海留下情诗片片,待你绣口一张,迸开红晕染透青涩的甜蜜。
四时流转,梅山也在流转,就像一首平仄转韵的诗,让人百读不厌。
春夏交替时节,山上植被繁茂,绿树成荫。樱桃树、核桃、杏树、松柏、小叶女贞、蔷薇等近百种花木生机盎然,层层绿树宛如绿色的波涛,连绵起伏。山间的岚风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此景此情,与当年张钺“平野层层树,危岚面面风”的所见遥相呼应。
那句“檀香谁剪伐,孤负此穹崇”的余韵中,梅山从来不语,只将赤子的诘问糅入松涛,把中原大地的霜雪酿成春醪,蘸着金水河的流光,泼就山河的长诗半卷。
郑州日报记者 杨丽萍 刘伟平 周甬
编辑:许怡童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