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卷泛黄的文书都是时光的拓片,每一帧褪色的影像皆是时代的切片。

从甲骨卜辞到数字光盘,从青铜铭文到云端数据,郑州的呼吸在卷帙浩繁中清晰可闻。

让档案成为城市的见证者,"档案见郑"邀您共赴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沉睡的墨迹化作流动的星河,照亮中原大地的来时路与新征程。

郑州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劳动者的奋斗史。从京汉铁路的汽笛长鸣到纺织机械的轰鸣交响,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铁人精神”到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创新突破,郑州的劳动者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用双手编织着城市发展的经纬。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档案,共同探寻历史上郑州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独特印记。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起源与中国初响

五一国际劳动节最早源于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1886年4月,以芝加哥为中心,20多万工人举行游行示威,在这次斗争的深远影响下,各国工人阶级团结斗争,最终赢得8小时工作制的合法权益。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第一次大会,通过《五一节案》,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这颗火种于1920年在中国大地生根。当李大钊在《新青年》疾呼工人觉醒时,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工业城市工人为主的各地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股觉醒的浪潮,也逐渐蔓延到了郑州。

京汉铁路大罢工:从郑州燃起的革命烽火

郑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在工人运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更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而郑州正是这场罢工的策源地之一。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第一个工会组织——京汉铁路郑州工人俱乐部成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代表齐聚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准备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却遭到军阀吴佩孚武力阻挠。但工人代表们冲破军警包围,毅然宣布总工会成立。然而,反动军警随后包围代表住处,占领、封闭、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会址。

京汉铁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时合影

《晨报》1923年2月5日的报道文章《京汉路工人罢工-总工会在郑开成立会》

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会议地点——郑州普乐园旧址(郑州最早的戏院,今钱塘里中段二七纪念堂所在位置)

为了抗争,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全路工人罢工,“为争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1923年2月4日,三万名工人在长达二千余里的京汉铁路上,三小时内有条不紊地举行总同盟罢工。2月7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郑州工人领袖高斌等人壮烈牺牲。

《民国日报》1923年2月9日报道文章《京汉路罢工中大惨剧》

如今,在郑州市中心二七广场,二七罢工纪念塔和二七纪念堂庄严矗立,每年“二七”纪念日,各界群众都会来此缅怀先烈,传承二七革命精神。二七塔以53年的建成史,被誉为全国最年轻的国保单位,其整点奏响的《东方红》不仅是时光的回响,更是对先烈精神的恒久礼赞。

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71年重修二七纪念塔。图为重修中的二七纪念塔

现在的二七塔 王福燚 摄

豫丰纱厂:罢工胜利的光辉

除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豫丰纱厂工人的斗争同样可歌可泣。豫丰纱厂是近代资本家穆藕初于今郑州市管城区豆腐寨开设的棉纺织工厂。

1925年2月7日,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恢复大会在郑州举行,豫丰纱厂党支部、豫丰纱厂工会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支在我党领导下的有组织、有力量、能统一行动的队伍。“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纺织工人罢工停产,党组织决定在豫中重镇郑州组织豫丰纱厂工人罢工,声援上海工人运动。这次罢工是我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二次罢工高潮的组成部分,鼓舞了广大无产阶级,对河南省总工会于1925年9月18日的诞生起了促进作用。1933年,豫丰纱厂工人为争取“停工生活维持费”再次开展罢工斗争,并以胜利告终。这两次较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彰显了郑州工人阶级的团结与力量。

《民国日报》《晨报》对豫丰纱厂的报道

建国初期:一座城与千万双手的奋斗史诗

建国初期,郑州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五一国际劳动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一时期,国营棉纺厂、纺织机械厂等企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工人阶级以“铁人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郑州国棉一厂生活区大门

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郑州国棉二厂、三厂等纺织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国棉二厂细纱工、技术员盛婉,在1956年的全国纺织行业细纱技术操作比赛中,盛婉以2.5秒钟接一个头的速度夺得了细纱接头操作的第一名,被誉为“闪电式接头法”。她还创下了一个人同时看管5台车、2000枚纱锭的纪录,首创了“细纱高看台操作法”。这些创新操作法随后在全国纺织业得到了广泛推广。1954年以来,盛婉曾荣获全国及省市劳动模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九次出席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生产者会议。1956年,作为河南唯一一名女代表,23岁的盛婉赴京参加了中共八大,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

 青年时期的盛婉

盛婉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知

盛婉的荣誉证书之一

像她这样的劳动模范,在郑州各个工厂不断涌现。在郑州从无到有的征程中,百万劳动人在轰鸣的机器声中,用自己的双手将荒芜织就繁华,将青春化作纺线、熔成钢铁,共同谱写了那个年代独有的五一华章。

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中的劳动交响

进入八九十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中原大地,郑州这座因工业而立的城市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郑州第二砂轮厂的技术工人们在“军转民”浪潮中勇挑重担,将军工领域的精密磨削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开发出的新型砂轮产品远销东南亚,让“白鸽”牌砂轮在市场经济中重新展翅。

郑州白鸽股票专项存款凭条和社会公众股股票认购专项定期定额存单

在郑州小商品市场里,第一批“吃螃蟹”的商户们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卸货理货,他们肩扛手提的背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生动的注脚。

上世纪80年代的德化街

1989年开业的亚细亚商场,成为郑州商业转型的标志。第一个设立商场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这些新鲜事物,吸引着全市百姓来“见世面”。

亚细亚商场门口的女仪仗队正在升国旗 杨光 摄

从工厂车间到商业柜台,郑州劳动者在时代变革中不断寻找新出路,也让郑州从“火车拉来的工业城”逐步蜕变为“商通天下”的中原枢纽。

今天的郑州,科研人员、快递小哥、跨境电商从业者……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正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劳动的意义。

郑东新区CBD 李新华 摄

郑州的土地上,深深镌刻着劳动人民奋斗的足迹。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脉动,都在续写着“劳动创造幸福”的永恒诗篇——这是属于郑州的劳动者刻度,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如今,当我们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享受假期时,不应忘记历史上劳动者们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让我们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为郑州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继续拼搏,书写属于劳动者的崭新篇章。

(来源 郑州档案馆)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