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文物保护科联合郑州城外城博物馆等单位,召开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专题研讨会。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文物保护科负责人、城外城博物馆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紧紧围绕“以文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科技赋能区域文化创新”等展开深入交流,并就积极探索“文化+文物+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达成共识,助力将高新区文化遗产势能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聚焦“文化+文物+科技”融合 打造融合创新发展标杆
郑州高新区域内文物遗存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现有不可移动文物遗存254处,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57处文物遗存;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12处,占全市309处的近4%。其中“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处,占全市16处的18.7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占全市83处国保单位中的4.8%。现有博物馆6处,正在筹建2处。驻区省级文保机构1处;市级文物考古工作站1个、文物勘探工作站1个。
“创新根脉在文化,文化根基在文物”,会议认为,文物“活化利用”及文创产品开发,需紧扣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核心使命,积极推动古代历史文明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以便充分释放辖区文化遗产新质生产力。同时,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产业+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动态更新文物“活化利用”及产品形态和运营机制,突出地域标识与文化内涵,打造兼具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的产品体系,形成常态化文化输出,助力“郑州高新”文化品牌建设。
深挖文化遗产潜在价值、积极构建多元开发机制
针对文创资源筛选,会议明确以“美学价值、文化故事性、地域特色、实用功能及正向精神内核”为核心标准,发挥郑州高新区科创资源集聚优势、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等科技赋能,最大限度降本增效,深度挖掘文物历史脉络,打造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精品爆款+大众衍生+高端定制”分级产品矩阵,并通过差异化开发提升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产业产品附加值。
强化立体宣传推广,助力培育文化生态
为扩大影响力,会议提出依托“郑州高新发布”等官方平台加强宣传,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联动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品牌曝光度;积极谋划开设“高新文博大讲堂”,分层吸引社会公众、在校师生、企业群体参与,构建文物保护科普、文化传播与文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形成文化集聚、溢出效应。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释放文化遗产新质生产力
此次研讨会,是郑州高新区博物馆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文创开发的“头脑风暴”,助力高新区在“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创新表达”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今后,将以“战略眼光谋全局、精准执行落细节”为目标,通过系统性谋划释放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持续激活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基因,推动沉睡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兼具文化感染力与产业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创新动能,全面提升郑州高新区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
记者 孙庆辉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