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亚马逊云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讲了这么一段话:当下一些所谓的“专家”之所以容易成为“杠精”,是因为教育过度专业化,从而导致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窄。
张峥解释说,专业知识是狭窄、细致的,成为专家之后“看问题的方式、视角就很单一”,最危险的是,我们这些专家拥有资源、话语权,却可能带有局限和偏见。比如,一个理工科的专家做一个很大的社会工程时,他就可能因为缺乏人文常识而“硬上”,造成严重后果。
张峥作为人工智能专家,他所说的“专家容易成为杠精”,显然有其专业知识、论域背景,但是这样的言论放在公共舆论场,很可能变成“连专家也承认专家是杠精”的浅薄话术,甚至可能助长“反智”言论的狂欢。
近年来,“专家”近乎成了贬义词,“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已经成为网友戏谑的口头禅。这其实有着复杂的背景,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一棍子把“专家”打死,陷入“反智”的阴谋论狂欢当中;也不能无视一些专家不顾专业背景、伦理操守乱说一气,带来的危害。
如今的互联网社会,给“草根群众”带来了更大的话语权,海量的网友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倾听者,而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论辩者、主导者,甚至是议题的设置者。在这种背景下,专家的言论则必须接受更严苛的审视和围观。舆论场也因此可能产生不少冲突,这是向传统专家提出的考验,也是公众本身需要自省的地方。
首先,专家要保持专业操守,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当中发言,不要轻易“跨界”。
正如张峥所说,专家的知识专业背景必然是细致和狭窄的,当代科研的细致分工意味着,不再可能重现达芬奇那样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知识分子,博士不“博”,专家只“专”,是必然的。这就要求专家不要轻易跨界,去评价乃至插手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比如,张峥所讲的理工科专家率尔操觚,去执行一个大型的社会工程,没有人文修养、没有法律背景,不尊重个体权利,把人当成机器零件、实验对象,肯定会造成严重后果,乃至是不可挽回的灾难。明明是经济学家,却要讲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明明是机械领域专家,偏偏要讲法律、社会问题;明明是数学专家,却要点评现代艺术……这必然导致,张嘴就漏洞百出,“贻笑大众”,形成“专家不食人间烟火”的公众印象。
其次,专家对公众表达时,应尽量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而不是高高在上。
事实上,很多在专业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可能是违背普通人认知的,这恰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在。比如第一个说地球围绕太阳转,必是违背当时普遍认知的。而且,在专业领域中,术语有严格的定义,表述都有严格的设定,相关专家在解释时也希望多一些耐心。比如,所谓的“隔夜菜尽量不要吃”,会有亚硝酸盐中毒的风险,这已是科学定论。但也请专家在科普的时候注意下“用户体验”,或者再解释一下:隔夜的剩菜和一年保质期的预制菜,区别在哪里?
第三,公众不要在流量、算法的裹挟之下陷入“反智”的狂欢。
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一书中就提到,现在的网络算法为了博取流量、制造热度,会故意制造冲突。“反智”和阴谋论能够让普通人获得某种优越感,这就很容易推动口水狂欢,导致网络空间很难进行理性的讨论,反而变成了站队互撕的闹剧。
要而言之,专家不应被污名化,公众有权提出质疑,但双方应进行理性的沟通,而不是形成傲慢与“反智”的对抗。
(原题为《专家易成“杠精”?别反智,也别傲慢》 作者 克鲜 来源 红星新闻)
统筹:陈若松
编辑:左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