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万物勃发。
4月23日,在郑州航空港区,一场聚焦智能网联产业发展的高端盛会——“2025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启幕。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董晓东担任主持人,携手政产学研用领域多位顶尖专家,共探智能网联产业发展新路径。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变革的历史交汇期,智能网联从前沿技术加速迈向场景应用与生态协同,郑州航空港区也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难得窗口期。
构建智能网联发展的“四梁八柱”
本次研讨会以“智联空港・路径解码”为主题,围绕智能网联发展核心议题,从技术、政策、平台、生态等多个维度,为港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与落地方案。
上午的议程精彩纷呈,郑州航空港区科技工信局局长齐付安表示,航空港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场景方面,现已实现了空、陆、铁、水多港联动,具备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同时,在向智能化、网联化延伸发展方面,航空港区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整车制造、专用车、物流车和零部件协同发展的产业基础。
随后,康凯专家带来《航空港区车路云一体化的实施规划》发言,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朱云尧解读《从政策破局到产业落地—航空港区智能网联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清华大学姚丹亚教授阐述《空港车路云一体化:从技术标准到产业生态的构建逻辑》等,8位专家依次分享,初步构建起港区智能网联发展的“四梁八柱”。
五大特色场景充满“科技感”
以《航空港区车路云一体化的实施规划》(简称《规划》)为例,建设方案目标明确,致力于打造中部智能出行创新引领区,塑造智能网联的示范新名片,构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闭环生态。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包含1个智能网联研发创新中心,集形象展示、产业合作、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1套车路智行云控平台,提供车路协同服务,保障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与运营监管;1套数字基础设施,涵盖多种先进设备,为智能网联发展筑牢硬件根基。
在应用场景方面,《规划》设计了五大特色场景。
自动驾驶物流车队规模应用场景,在货运区、海关等地设置无人驾驶物流专线,部署路侧网联设备,实现绿波控制与智能编队,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比亚迪-国际陆港自动驾驶短倒应用场景,在园区与陆港之间开展无人驾驶货运短倒,探索货运园区自动化作业。
自动驾驶医药送检应用场景,借助自动驾驶配送车和智能订单管理系统,实现药物的无人化定点配送。
自动驾驶公交接驳应用场景,建议开通多条无人驾驶巴士专线,连接地铁站、工厂、生活区、景区等地,满足通勤和商旅出行需求,提升港区的科技形象。
低速无人车综合应用场景,在不同区域分别开展无人快递、环卫、安防、售卖等服务,机场也引入无人行李车和摆渡车,提高运营效率。
不仅如此,《规划》还设计深度挖掘融合感知数据的价值,用于优化城市管理。通过信控优化,实现单点信号优化、干线绿波引导和区域协调控制;利用道路交通态势分析,为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借助重点车辆在线监管,保障道路安全。
随着这一建设方案的逐步落地实施,郑州航空港区有望成为智能网联交通领域的标杆区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引领智能网联产业迈向新高度。
技术、应用、政策全方位剖析
下午的研讨更具实操性,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汽车工作委员会委员杨雷分享《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趋势与地方先行区建设经验—兼谈对港区车路云一体化的实践建议》,北京车网公司倪鹏带来《北京示范区车路云一体化实践探索》。最后,与会专家围绕港区《关于航空港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实施计划(送审稿)》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经过6小时高强度的思想碰撞,研讨会取得两大重要成果:确立了航空港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专家建议报告》核心框架。
在核心技术类,包括车路云一体化的融合、V2X的车对外界信息交换、高精度地图的路径规划与自动驾驶、边缘计算的速度和数据处理效率、人工智能算法的环境感知与目标识别。
在产业应用类,包含自动驾驶分级的人机交互模式、智能座舱的驾乘体验和安全性、智慧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移动充电生态能源补给方式。
在政策标准类,包含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准入机制及行业标准规范。
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负责人表示,将把专家观点转化为实际工作路径,也期待各位专家持续为航空港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推动航空港区在智能网联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 刘凌智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