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中心城市建设的版图上,一家深耕特种装备领域30年的“隐形冠军”正以硬核科技改写全球工程装备格局。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大方”)凭借自主研发的80余种特种装备,不仅支撑起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南水北调等600余项超级工程,更以“中国好设计”银奖、300余项专利的创新实力,成为国内桥梁建设、隧道运输等领域的“标准定义者”。

技术攻坚:

从“填补空白”到“全球标准”的逆袭之路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大方的崛起始于对核心技术的执着突破。早在2000年,其自主研发的节段拼装架桥机便打破德国技术垄断,使中国高铁箱梁架设效率提升3倍以上。此后,公司相继攻克“大载荷智能牵引技术”“智能化超高扬程起重技术”等省级重点项目,研发的无人驾驶隧道物料运输车、自行式模块转运车等产品,实现了特种装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数据显示,新大方累计填补100余项国内外空白,主持制定10余项国家标准,产品在桥梁施工装备市场占有率达30%,隧道运输车辆市场占比更超90%,水利渡槽装备领域甚至垄断95%的市场份额。这种技术话语权的背后,是每年超5%的研发投入和100余人的专业研发团队支撑,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5个省级研发平台,正源源不断孵化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新智造生态。

大国工程:

600个超级项目背后的“隐形英雄”

在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等超级工程现场,新大方的设备如同“基建蜘蛛侠”,完成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密作业。例如,其自主研制的移动模架造桥机可在百米高空实现桥梁“空中造楼”,而管片箱涵运输车则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精准运输万吨级混凝土构件。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大方的装备已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在海洋工程领域,其风电安装设备助力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跃居世界第一;在航空航天领域,特种运输装备为卫星发射基地提供关键保障。2023年,公司逆势承接合同增长38%,海外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6%,产品远销50余国,韩国高铁、科威特跨海大桥、印度高铁等国际工程的参与,标志着中国特种装备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未来已来:

新质生产力如何重构产业版图

面对全球工程装备智能化、无人化趋势,新大方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开启第三次创业。2024年,公司推出的隧道内车辆定位系统专利技术,通过无线读卡器与速度传感器的融合,实现了隧道施工装备厘米级定位精度。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系数,更推动特种装备向“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智能终端演进。

在产业链整合层面,新大方正加速构建“技术通用化+业态联合化”的生态体系。与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水利、风电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从黄河之滨到五洲四海,新大方重工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当这家企业将“新质生产力”写入战略蓝图,当其产品在600个超级工程中淬炼出“中国标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崛起,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注脚。未来,新大方或将继续书写“大国重器”的传奇,让“中国智造”成为全球工程领域的通用语言。

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王洋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