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房产交易无疑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然而,房产交易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常常让购房者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房产中介自媒体也应运而生。他们凭借便捷的传播渠道和广泛的影响力,迅速成为购房者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然而,这些自媒体发布的信息、视频,内容真的都是真实可靠的吗?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房产自媒体为了获客引流,发布虚假不实信息,贩卖楼市焦虑,不仅误导了公众的认知,影响了购房者的决策,也给楼市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严重干扰。针对这一现象,多地相关部门已相继开展整治行动,打击房产自媒体乱象。

震惊标题博眼球,渲染恐慌情绪

记者调查发现,郑州也存在着房地产自媒体乱象,部分房产自媒体热衷于制作“刺激”的标题,贩卖楼市焦虑,扩散未经证实的消息数据。他们常常使用夸张的标题,如“房价即将暴跌,再不卖房就来不及了”“楼市火爆,一天一个价,错过再等十年”等。这些标题极具煽动性,能够瞬间抓住购房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恐慌和焦虑情绪。

在某短视频平台,记者以“郑州断供法拍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多个房产自媒体账号发布了同类文案视频。这些视频主要以情绪渲染为主,但数据来源却无人解释。此外,还有多条视频宣称“郑州房产白菜价”“郑州楼市崩盘”等。这些不实信息不仅误导了购房者,也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购房者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看过一个视频,称郑州某区域的房价即将暴跌。受到该视频的影响,她差点作出冲动决策,将手中的房子低价卖掉。幸好,她在最后关头咨询了专业人士,才避免了损失。

为引流,部分自媒体炮制“地产爽剧”

除了制造恐慌情绪,部分房产自媒体还通过炮制“地产爽剧”来吸引流量。近段时间以来,郑州二手房房东“割肉”卖房,中介“挥刀”砍价的短视频频频上演。这类短视频由于其内容具有“冲突性”,往往能够吸引大量观众。

记者梳理此类砍价短视频内容发现,大部分短视频开始都是中介先去实地探房,在简单评判了售卖房源的优缺点之后,房主和中介就开始了“讨价还价”。而最后往往以“比房主原先报价低了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不等”的价格成交。每一条“砍价成功”的视频,都伴随着成千上万的点赞和分享。

在郑东新区的一家房产中介门店,记者见到了一位号称是“砍价高手”的中介小王。他告诉记者,拍摄“砍价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中介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想方设法吸引客户。拍视频、搞直播,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房源,了解我们的服务。”

小王坦言,虽然很多“砍价视频”的最终价格与中介平台挂牌价相差无几,但这类视频确实能带来不小的流量。“视频火了之后,咨询的人就多了,房子也就更容易出手。”他解释说,有时候,为了制造“砍价”的效果,他们会事先与房主沟通,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底价”,然后在视频中通过“表演”来展现“砍价”的过程。

此外,据一名资深房产经纪人介绍,甚至还有部分房产自媒体会通过拼接视频,张冠李戴制造虚假价格进行“引流”。当有购房者咨询时,他们又不正面回复房源信息,只是一味地索要客户电话,通过假价格、假房源、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虚假信息危害极大,有可能引发市场恐慌

这些虚假信息和不实宣传对购房者的心理和市场稳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房东陈奶奶就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样的视频刷多了,的确让人挺焦虑的。感觉我的房子是不是真的不值钱了?想着要不要也低价卖掉得了……”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介绍,自媒体号为了吸粉和博流量造假,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全盘否定”,告诉网友哪里都不能买;第二种是“以偏概全”,比如项目推出特价房,就说项目价格很低;最多的是第三种“移花接木”,比如视频内容宣称郑州某新楼盘价格1万元/平方米,实际画面配的却是远郊其他小区。

此外,有知情人士表示,有些自媒体还会通过片面的观点来引导舆论,加剧购房者的焦虑。“他们会只强调房地产市场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只说房价会上涨,而忽略了市场的调控政策、经济形势等其他重要因素;或者只渲染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让购房者对买房产生恐惧心理。”

“对于购房者来说,过度的焦虑会让他们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在购房时容易冲动决策,从而购买到不符合自己需求和经济实力的房产。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焦虑情绪的传播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影响市场的正常供需关系,甚至可能引发市场的恐慌性抛售或抢购,破坏市场的健康发展。”该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多地开展整治行动,打击房产自媒体乱象

针对部分房地产自媒体账号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行为,多地相关部门已相继开展整治行动。

例如,2024年4月,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联合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对部分房地产自媒体账号进行了约谈和处罚。整治行动主要针对发布虚假信息、夸大宣传、渲染恐慌情绪等行为进行打击。相关部门要求房产自媒体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和数据,不得误导公众认知和影响市场秩序。

2024年5月,南京市多部门对存在发布不实信息、将极端个例概述为群体现象、以夸张负面叙事渲染消极情绪、蹭炒社会热点、以偏概全设置话题等情形的125个“自媒体”账号,通过约谈、警告、行政处罚等方式,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2025年3月,上海市委网信办已协调有关部门对98个违规“自媒体”账号予以阶段性禁言处置,并指导属地网站平台清理造谣传谣、“标题党”等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900余条。

2025年4月6日,哈尔滨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发布了“自律公约”,针对房地产经纪领域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自媒体内容创作提出系统化规范要求。

在各地整治行动的推动下,部分房产自媒体已经开始整改自己的行为。他们删除了虚假信息和不实宣传内容,加强了对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同时,一些自媒体还主动向公众道歉并承诺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然而,整治行动仍然任重道远。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房产自媒体在暗地里继续发布虚假信息和不实宣传内容。这些自媒体往往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来逃避监管和处罚。

“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加大整治力度和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在房地产行业从业多年的王峰(化名)表示,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虚假信息和不实宣传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房产自媒体乱象的蔓延和发展,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市场秩序。

(来源:大河报)



编辑:薛梅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