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款标价为988元/瓶的饮用水引发关注。据九派新闻报道,该款饮用水经销商表示,可在线上平台进行购买,“水内三颗天然水晶含有矿物质,这个对人体吸收比较好,也可以拿来做项链”。此外,瓶内有塞子,防止水晶被人吞入。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又有商家以夸大神奇“功效”来忽悠消费者了?
客观来看,经销商所谓的“卖点”恐怕难站住脚。首先是水内三颗天然水晶含有矿物质对人体吸收比较好,有偷换概念之嫌。公开资料显示,天然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水。这意味着人体吸收天然水晶成分的途径极为有限。而从医学和健康角度看,天然水晶对人体既无明显害处,也无显著益处。
经销商还称这些水晶可做项链,这也让人疑惑。既然产品是饮用水,为何强调水晶的装饰功能?消费者购买饮用水,核心需求是补充水分,而非获取一颗可做项链的水晶。这恐怕是商家为了拉高产品售价而故做的噱头。
贵在稀缺性的说法也无法让人信服。捷克地下水资源再珍贵,经过瓶装、运输、储存后,其实与普通矿泉水已无多少本质区别。而且,尽管品牌方宣称其水源珍贵,但并未提供权威机构认证的水质报告,仅有模糊的表述。当经销商得意地宣称“已卖出3瓶”,恰恰证明其目标客户不是真正饮水人群,或更多是猎奇炫耀的“冤大头”。
另一个问题是该产品的安全警示,“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瓶内设置了塞子,防止水晶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被误吞”。这无异于承认这款产品可能存在窒息风险。正常饮用水需要担心固体异物卡喉吗?如此自曝其短的“安全设计”,也难以配上它虚高的标价。
也因此,这类商业宣传看似高端,处处透着熟悉的“配方”,实则难逃虚构伪科学概念、堆砌无从辨别的专业名词、用奢侈品话术包装的嫌疑。特别是,当这款饮用水被冠以“能量水”之名,人们确实有必要多一个心眼了。
商业创新值得鼓励,但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尊重科学常识,二是敬畏消费者智商。如果罔顾科学常识,把特殊物质当维生素卖、工艺品当饮用水卖、营销话术当科学真理卖,本质上都属于商业欺诈。
消费者要清醒认识到,跨界创新产品不是不能有,关键是产品原理要经得起解释。真正的商业进步应该用更优体验、更严格标准的产品征服市场,而不是随意套上伪创新的马甲,动辄卖出天价。监管部门也应警惕这类所谓的创新,因为商业环境一旦突破常识底线,最终受损的可能是整个市场的公信力。
(原题为《水晶饮用水卖988元一瓶,功效越神奇越要多个心眼》 来源 红星新闻)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