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清明时,梨花风起寄哀思。
“AI复活术”再度引舆论热议——在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可以看到大量相关服务,价格从数十元到近万元不等。从具体操作看,用户仅需提供正脸照和相关音频文件,便可通过AI技术实现逝者的“复活”。屏幕中的“电子亲人”或一颦一笑,或一言一语,均令生者倍感亲切。
当清明遇上“AI复活术”,我们应该如何看?有人表示欢迎,认为逝去的亲人从未走远、就在身边,给生者以力量、以温暖。有人充满担忧,认为这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或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恶果。消弭争议既不现实,更不可能,正确姿态当是认清技术的两面性,给“AI复活术”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推动技术向善、服务向心。
从正面看,“数字生命”的出现确实给人以情感慰藉。知名音乐人包小柏“复活”女儿,上演一家三口齐唱生日歌的温馨画面,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00后”博主吴伍六用AI工具还原已故奶奶,两个人“聊了”很多,并表示“只要是能再看一看奶奶,再说几句话也是好的”……温暖的亲情故事“不断更”,这本身就是技术的“可人”之处。
从反面看,“AI复活术”尚处于模糊地带,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比如,必须正视的法律风险。“AI亲人”的知识产权归属主体如何界定,是技术服务的开发者、使用者,还是逝者的近亲属?若隐私信息被别有用心者“盯上”,用于深度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怎么办?再比如,难以回避的道德困境。若粉丝“复活”已故明星却伤害到其家属的情感怎么办?若“数字复活”有违逝者的生前意愿又该如何解决?凡此种种,皆需要社会各方慎重考虑,认真对待。
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政策法规就要跟进一步。早在2022年,三部门就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在此基础上,有法学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被编辑人是逝者,理应取得有义务保护逝者肖像权的亲属的同意。”然而,技术发展无穷境,新的问题源源不断。比如,照片来源是否合法,如何算是“获得完全授权”,仍有待进一步界定。
清明节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重要日子。当“AI复活术”把思念变成相见时,如何让这难得的相见有意义、不逾矩,需要社会各方继续探索、给出答案。
(原题为《“AI复活术”,有术更要有道》 作者 静子 来源 南方日报)
统筹:王长善
编辑:陈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