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见过中岳庙的屋顶保安吗?
它身披黄金甲,爪扣琉璃瓦,
数百年风雨中坚守岗位,
看日升月落比谁都认真。
今天跟着黄釉脊兽,
翘班去河南博物院,
一窥古建筑上的神兽江湖。
黄釉脊兽:
中岳庙保安队长下岗再就业
河南博物院展厅内,
有只神兽正蹲在瓦片上看人来人往。
它昂首挺胸,瞪目皱眉,
张开嘴巴露出两颗小獠牙,
前爪用力抓地,后肢屈蹲如弓,
尾巴垂直向上,
呈现出一副警觉姿态。
黄釉脊兽,图源河南博物院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身鳞甲,
分片层层叠加塑造而成,
又经窑火炼出黄金釉色,
宛如游龙附体,闪闪发亮。
这只神兽的学名叫黄釉脊兽,
是一个清代建筑瓦构件。
它还有一个传说中的名字——鸱吻,
就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个儿子,
龙头鱼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
又能吞火、喷浪,
于是它的形象总被用作在殿脊之上,
也被百姓称为“吞脊兽”。
黄釉脊兽,图源河南博物院
别看黄釉脊兽只有33厘米高,
它可担任过中岳庙大殿的屋顶保安队长,
肩负着防火、镇宅、美化屋脊的使命。
几百年间,
黄釉脊兽总以睥睨之姿俯瞰众生,
见证过无数次日升月落,
直到1988年大殿重修时才被拆下,
又在1997年转岗再就业,
光荣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
黄釉脊兽,图源河南博物院
五脊六兽:
屋脊上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若说黄釉脊兽是屋顶保安队长,
那它的同事们同样大有来头。
中国宫殿式建筑有“五脊六兽”的说法。
“五脊”是殿顶的屋脊,
庑殿顶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歇山顶则由一根正脊和四根垂脊、四根戗脊组成。
“六兽”是屋脊上的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
有人认为,
庑殿顶每条脊的两端各有一只兽,
合在一起就是“五脊六兽”;
也有人认为,
“六兽”指正脊端头的吻兽、
鸱吻背面的背兽、戗脊端头的戗兽、
垂脊上的一排蹲兽、仔角梁端头的套兽,
以及围脊上的合角兽。
沈阳故宫脊兽,图源沈阳故宫博物院
当然,“五脊六兽”只是通称,
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等级的不同,
脊兽放置的数目也不同。
但总的来说,数量越多咖位越大。
故宫太和殿房脊有10只蹲兽:
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
代表了帝王专属的超高规格建筑配置。
太和殿房脊神兽,图源北京日报
古代工匠把神话故事中的浪漫想象,
化为了宫殿庙宇上的有趣风景。
这些脊兽还都有着独特的寓意,
寄托了设计者的慧心巧思与吉祥祝福。
比如,鸱吻因善吞火而驻守屋脊,
狻猊镇宅、斗牛防洪、獬豸辨忠奸、龙凤兆祥瑞、押鱼防火患,
俨然是分工明确的“安保天团”。
中岳庙:
黄釉脊兽的“老东家”超豪华
嵩岳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
中岳庙建筑群盘踞其间。
群山环抱,布局谨严,
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正是黄釉脊兽的“老东家”。
中岳庙,图源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中岳庙始建于秦,
前身是太室祠,
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曾令祠官大加修建,
有唐一代数次扩建,奠定了今日庙址。
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
是清代乾隆皇帝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而成的,
现存殿、阁、宫、楼、亭、台等建筑400余间,
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
中岳大殿,图源河南省文物局
中岳庙脱胎于中国皇家规制的规划布局,
其个体建筑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
素有“小故宫”之称。
中岳大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
又名“峻极殿”。
它建筑在高台之上,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椽飞斗拱,梁枋天花,
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
这种规格的大殿,
在明清之际仅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
中岳庙建筑屋脊,图源河南省文物局
当阳光掠过殿宇,
在檐角投下流动金斑,
镇脊神兽便流转出璀璨光芒。
下次逛中岳庙时,
别忘了抬头看看,
问候一下黄釉脊兽的前同事:
“神兽小可爱们辛苦啦!”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