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5年“三农”重点任务有哪些?河南如何落实?记者进行了采访。如何进一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仓廪实,天下安。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议题。“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作为农业大省,我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加强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审定工作,优化品种布局;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为作物稳产丰产保驾护航。”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晨阳表示。2024年,河南夏粮总产757.14亿斤、位居全国第一,全年粮食总产1344亿斤、位居全国第二,连续8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此外,全省肉蛋奶总产133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生猪饲养量突破1亿头、位居全国第一。

河南如何在确保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将“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至战略高度。“农业科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量,发展农业科技、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核心路径。”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郑峥认为。近几年,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在众多农业科技中,分子育种技术处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今年我们将进一步促进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加强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平台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助力。”郑峥表示。

如何进一步强化农民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稳步推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从2.72∶1缩小到约2∶1。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具有特色的新内容,有助于发挥县域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耿三琳表示。卢氏县聚焦以香菇为特色的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小香菇撑起了致富“伞”;正阳县作为“中国花生之都”,不断延伸花生产业链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发展电商物流,把一粒花生“吃干榨净”;伊川县打造“伊川小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创建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收入从“量增”到“质变”的跃升,还需怎么做?“作为农业大省,河南需要立足使命担当,以制度创新释放红利,以产业升级激活动力。”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瑞峰表示。据悉,河南将优化县域富民产业布局,围绕畜禽、果蔬、茶叶、林特产品、道地药材,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建立重点产业链“方案+图谱+清单”制度,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建立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此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促进农民稳岗就业。从多处着力进一步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推进乡村建设。

国家有部署,河南有行动。近年来,河南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宜居宜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方式带动村里村外大变样,引来无数游客体验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碰撞;济源承留镇大沟河村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美丽生态激活“美丽经济”;卢氏县狮子坪乡的瓮城瀑布景区内“冰林”奇观美不胜收,冰瀑火热“出圈”……据悉,河南将进一步发挥乡村建设牵头单位作用,依托“一库一单”促进全省乡村统筹布局建设。推进“设计河南·美丽乡村”,提升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新打造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建设1000个省级和美村、2000个省级富美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结推广洛阳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新乡“三通一规范”等一批“小切口”经验做法,让群众在乡村建设中更有获得感。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河南正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坚实支撑。(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