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郑州市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43条有力举措全力保障招商引资工作,加快转换招商引资方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按照目标,今年,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8400亿元,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6100亿元。
“项目为王、落地为大”
招商引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地区跨越发展的“动力引擎”。
2025年,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如何推进?《方案》明确,将聚焦郑州市“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主动承接优势产业转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的鲜明导向,创新运用产业链、应用场景、基金等多种招商方式,精准靶向招商,构建市场化招商新格局,构建公平竞争、服务优异的招商环境,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引进一批推动经济长远发展的高质量项目,助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
主要目标:2025年,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8400亿元,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6100亿元,各开发区管委会新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各区县(市)政府新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个。
构建市场化招商新格局
按照《方案》,我市要打造市场化招商服务团队,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加快组建、引进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引资服务公司(产业投资公司),推行“政府+公司+专业机构”联动招商模式,承接各类招商活动,为目标企业提供服务。
构建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基金作为政府直投产业基金的功能,重点承接政府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等战略投资;分期设立规模200亿元的母基金,其中,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打造千亿级产业基金群,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投资体系,市级产业基金全年投资高质量产业项目不少于10个。
建立“基金团队+招商团队”联动机制,依托已设立的战新产业母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存量基金,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和基金运作主体的作用,组建基金招商专业化团队,加强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研究。全年引进基金招商签约项目不少于60个。
围绕主导产业设立基金,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要围绕主导产业设立产业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引进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和朝阳项目。各开发区管委会利用产业基金投资签约落地项目不少于10个,各区县(市)政府利用产业基金投资签约落地项目不少于6个。
开展中介招商,探索与知名中介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境内外重要商(协)会以及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招商机制,鼓励其引导组织会员企业来郑投资,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郑州。全年新引进项目不少于10个。
加大校企合作招商,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与我市各高校、职校对接合作,建立校企产教融合方案,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共建等领域,谋划召开“政校企”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对接会。全年新引进校企合作项目不少于10个。
全员招商在行动
持续开展全员招商行动,招商引资发力更精准。《方案》提到,我市要持续开展“走出去”活动,围绕欧美、日韩、东盟、中亚、港澳等境外主要方向和国内重点区域,高密度开展高层互动、商务洽谈、宣传推介、经贸往来等专题活动,全市至少推出150场以上招商活动。
大力组织“迎进来”活动,围绕重点企业精准发力,积极对接邀请企业高管来郑实地考察、合作洽谈,全市至少邀请6000家以上企业来郑考察洽谈合作。
积极开展境外招商,加大全球招商力度,瞄准欧美、日韩、东南亚、中亚等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现代物流、金融和高端商贸等领域,积极谋划赴境外拜访政企高层,召开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深挖合作线索,力争促成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常态化开展国内重点区域招商,京津冀区域侧重开展在京央企总部招商;长三角区域围绕科技创新、智能制造、高端金融、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等项目进行招引;粤港澳大湾区围绕芯片、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领域,紧盯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对接洽谈项目合作。全年新引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项目各不少于100个。
完善产业招商体系
招大引强,聚焦精准招商,聚力强链补链。
《方案》提到,我市要深化产业链招商,落实重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6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为核心,聚焦智能终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20个重点产业链,瞄准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找准“头部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强化品牌创建,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拓展合作空间,积极走访考察洽谈合作,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全年产业链招商签约额不低于2500亿元。
加快推动“一县一主链”建设,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要围绕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产业链,编制产业招商线路图。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全年重点发展产业链签约项目不低于3个。
开展“产业链+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招商,积极联系对接外资企业和研发中心,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产学研合作机构,引进或设立一批产业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相关产业科研、重点产业招商、高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基础。全年引进或设立产业研究院和研发机构10家以上。
强化新消费业态领域龙头企业招引,大力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提升郑州直播电商产业影响力,引进一批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着眼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招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布局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未来显示等未来产业,强化高端产业招引力度,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力争在全市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比不低于70%,签约重大项目不少于30个。
开展“园区+创投(基金)”模式招商。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要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以园区企业(项目)为主体开展股权投资,探索制定完善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推动国有资本与地方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全年新引进园区项目不少于10个,项目签约额不低于100亿元。
用好用活招商引资平台载体
用好用活招商引资平台载体,打造全球招商“郑州品牌”。《方案》提到,我市要加快实施自贸区郑州片区提升战略行动,支持开展新型易货贸易试点、医疗器械平行进口试点。实施自贸区郑州片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支持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模式发展,建立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匹配的跨境服务贸易监管体系。
搭建好“郑好融”平台,整合政府公共数据、金融数据、市场化数据等各类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便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强化招商与投资、贷款、孵化联动,引导、培育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依托战略平台招商,积极谋划设立国外航司中国区总部,集聚国内集拼集运、国际冷链集装箱业务等领域领军企业,打造国际物流枢纽。推动亚马逊、易贝、阿里巴巴等电商头部企业落地郑州,建设知名跨境电商产业园区。
抓好中原科技城招商,围绕“新兴产业、科技金融、研究院所、总部基地、未来产业”等领域,力争招引一批企业入驻,全年引进领军项目不低于10个。
办好重大招商活动
以办好重大招商活动为牵引,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
《方案》明确,我市要持续开展春季招商行动,谋划召开专题招商推介活动,筹划系列高水平经贸交流活动,加强谋划项目走访对接,集中签约一批推动经济长远发展的高质量项目,实现全年招商“开门红”。力争一季度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超过2800亿元,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同时,持续开展参加港澳春茗活动、参加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豫商大会)、承办第18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办第九届郑州跨境电子商务大会、举办2025传感器大会、举办河南与跨国公司交流会、举办2025世界“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举办第三届“郑州企业家日”系列活动。
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
企业引进来是第一步,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才是关键。
持续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方面,我市明确,要建立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及时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交流协作,促进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更好服务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全面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提升市场资源重组效率。开展对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规规章政策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持续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优化涉企法律服务供给。
推进全市审批业务系统融合,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切实做到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创新改善服务方式,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为全市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记者 董艳竹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