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柏杉执导,刘诗诗、窦骁领衔主演的反套路古装剧《掌心》正在热播,剧中刘诗诗饰演一位精通医术,尤其擅长医治心病的女子。
“心医”职业引人好奇,采访中,心理专家告诉记者,中国古代的心理学萌芽比西方早了两千余年。在《易经》的卦爻辞中,还藏着中国版MBTI人格测试的原型。乾卦的"天行健"与坤卦的"地势坤",构成了最早的内外向人格分类。最神秘的当属祝由术——这门被误解千年的"巫医绝技",实则是古代心理治疗的集大成者。
剧中融入“窥梦”和“医心”等元素,设定心医叶平安(刘诗诗 饰)拥有窥探他人梦境的神秘能力,她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以此来操控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奇幻的设定,不仅为剧情增添了悬疑色彩和神秘感,也为叶平安的复仇行动提供了独特的武器。有意思的是,这也不是刘诗诗第一次出演医女,只不过这一次似乎来到了心理学领域。
中国古代真有类似故弄玄虚的心医吗?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学术体系是一座蕴含深邃智慧的宝库,其中心理学思想的萌芽比西方早了两千余年。当我们以现代科学视角重新审视《黄帝内经》《易经》等典籍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心理学洞见不仅与现代理论惊人契合,更展现出超越时空的哲学智慧。这种跨越千年的思想共振,正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心理本质深刻认知的最佳见证。
《黄帝内经》构建的"五志学说"堪称古代情绪心理学的典范。其将人类基本情绪精炼为"喜怒悲忧恐"五元系统,并创造性提出"五志相胜"的干预原理——"怒伤肝、喜伤心"的情绪生理学规律。更值得关注的是,典籍中提出的"形神合一"观,将形体感知(形知)与精神认知(神知)视为统一整体,这比西方的身心二元论早了两千年,却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不谋而合。
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人性分层理论将人的本质解构为"形(生理基础)—气(心理活动)—神(精神核心)"三层次模型,与当代心理学界奉为圭臬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形成跨时空对话。其阴阳平衡理论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情绪调节智慧,与当代情绪调节理论中的认知重评策略如出一辙。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还藏着中国版MBTI人格测试的原型。乾卦的"天行健"与坤卦的"地势坤",构成了最早的内外向人格分类。六十四卦的动态演变,恰似荣格笔下的个性化进程——每个卦象都是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写照,这六十四卦系统对人格发展的动态阐释,更是与荣格的原型理论形成东方智慧的呼应。
最神秘的当属《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祝由术,这一古代心理治疗技术完美诠释了"上医医心"的治疗哲学。典籍明言:"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里的祝由术通过仪式化的语言暗示(祝)与病因解析(由),在患者潜意识层面构建治疗性意象。当施术者手持符咒念念有词时,实则在营造仪式感极强的心理场域。现代脑科学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机制涉及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神经重塑,通过调节α脑波增强暗示感受性,其原理与当代催眠疗法高度一致。神经影像学研究证实,深度心理暗示可使杏仁核活动降低40%,这正是祝由术"移精变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这种古老智慧对现代心身医学的启示尤为深刻。《黄帝内经》提出的"形神相即"理论,预见了现代心身医学的核心命题。临床研究显示,采用改良祝由技术治疗焦虑症,患者皮质醇水平可下降28%,其疗效机制涉及迷走神经张力调节和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善。这种通过语言符号系统重构认知图式的治疗理念,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图式治疗形成跨文化印证。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更体现在其系统思维层面。《黄帝内经》的五态人格分类(木火土金水)不仅包含25种人格亚型,更创新性地将体质、气质、病理倾向进行三维整合,这种整体观恰是当代人格心理学亟需突破的方向。而《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人格发展观,将道德修养与心理成长相融合,这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品格优势理论形成跨文化共鸣。
韩宁说,这些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揭示,中国古代先贤早已构建起完整的心理学认知框架。从情绪调节到人格发展,从心理治疗到心身关系,这些典籍中闪耀的智慧之光,不仅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东方范式的思考路径,更在神经科学时代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当我们以敬畏之心重读这些典籍时,不仅能获得学术研究的启示,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力,正是构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心理学的根基所在。
(来源:紫牛新闻 作者:张楠)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