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红色的纸,随着手和剪刀的协作,红纸上下翻飞舞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兔子”“灵蛇”“老虎”等随之呈现在眼前。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在郑州大学西南生活区,87岁的程玉霞老人边剪边向身边人介绍:“剪纸的内容包罗万象,小到物件、动物,大到故事集锦,万物皆可剪。”老人的女儿介绍,剪纸剪出的不仅是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新春祝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融入浓浓的年味之中 。

走进程玉霞老人家里,不大的空间里,一幅幅剪纸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灵动活泼的小动物,像是下一秒就要跃出纸面;有惟妙惟肖的人物,眉眼间似乎藏着故事;还有精致细腻的花卉,每一片花瓣都仿佛散发着芬芳,让人不禁驻足欣赏。

程玉霞老人安静地坐在书桌前,身体微微前倾,手握铅笔在红纸上仔细勾勒着。紧接着,她拿起剪刀,熟练地掏、挖、剪。随着剪刀的起起落落,一幅《蛇盘兔》剪纸作品便完成了。灵动的小蛇俏皮地环绕着憨态可掬的兔子,线条流畅自然,在灯光的映照下,红色纸张鲜艳夺目,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程玉霞老人笑着介绍:“‘蛇盘兔 辈辈富’,这是我特意为蛇年春节创作的。剪纸是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春节剪上这么一幅,既增添年味儿,也寄托着大家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程玉霞是南阳内乡人,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外婆和妈妈都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巧手,扎鞋花、剪纸样样精通。从小耳濡目染下,5岁时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有模有样地跟着学习剪纸。到了十来岁,她的剪纸技术已经非常娴熟。

参加工作后,程玉霞因工作需要常常下乡,了解了很多当地的民风民俗,田间劳作的身影、丰收的喜悦场景,都被她巧妙地融入作品中,让她的剪纸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儿”。后来,程玉霞跟随丈夫来到郑州大学工作,环境虽然变了,但剪纸始终陪伴着她。她喜欢观察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学生晨读的场景、全家人围坐炉边的温馨画面、课本中的经典诗词、神话故事里的传奇人物,都被她用剪纸呈现了出来。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方方面面。凭借精湛技艺和独特创意,她的作品被众多书刊发表,仅郑州市博物馆就收藏了她300多幅作品。

程玉霞在剪纸上的造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剪纸艺人前来与她交流心得、学习技艺,她总是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她希望这门老手艺真正成为大家都喜欢的艺术,代代传承下去。

在传承剪纸艺术的道路上,程玉霞的女儿杨征与她志同道合。和母亲一样,女儿杨征也有一双巧手。自幼跟着母亲学习剪纸,几十年来,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退休后,杨征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剪纸艺术的宣传与教学工作中。她走进老年大学、干休所、中小学校以及非遗传承中心,开展了数百次教学活动,带动了数千人了解、学习剪纸艺术。在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杨征和几位剪纸艺术家带领全市100多名学生,创作出了长达560米的“民族花,剪纸情”剪纸长卷,这幅作品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我女儿也很喜欢剪纸,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专门用来推广剪纸技艺。我们代代相传,就是希望剪纸非遗项目能在传承中持续焕发光彩。”杨征自豪地说。

在程玉霞一家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手艺,承载着春节的独特韵味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无可替代的。她们将继续坚守和传承这份热爱,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记者 刘伟平 景静


编辑:黄志艳
统筹:陈静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