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24布克奖颁给了英国作家萨曼莎·哈维的小说《轨道》,随即中译出版社宣布该书中文版即将出版。2025年1月9日,中译出版社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举办了202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轨道》中文版新书发布会。

中译出版社在2022年引进《轨道》,并于2023年《轨道》在国外上市后,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中译出版社也是全球第一个购买《轨道》翻译权的出版商。

《轨道》的作者萨曼莎·哈维有“当代的伍尔夫”之称,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意识流小说特征的作品,故事背景放在了一座国际空间站,故事的时间线收束在这六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共同度过的24小时,空间站在近地轨道的运行规律是每24小时绕地球16圈,这也就意味着每90分钟宇航员们就经历了一次环球旅行,24小时中他们看见了16次日升16次日落,小说的章节标题使用的是运行的圈数,这是哈维的叙事时间框架。

《轨道》的六名宇航员性别不同国籍不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也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个宇航员背后也有不同的人生故事,这给小说增加了可阅读性和故事张力。除了六名宇航员主人公外,《轨道》还有一名隐藏的主人公,那就是地球,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脆弱和壮丽,哈维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在创作本书前,曾去观看国际空间站所拍摄的照片。她望着地球的样子,惊叹不已。

布克奖评审团主席埃德蒙·德·瓦尔认为,哈维用文字让阅读者们得以“共享世界的美丽与脆弱”。这是一种源自我们都曾亲历过却已逝去的、过分美好的黄金年代难以抗拒的召唤,也是一种寄生于时代、如此易感而普遍存在的“思乡病”(nostalgia)。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轨道》的销量十分惊人,已经超出了前三届布克奖获奖图书销量的总和。

“思乡病”(nostalgia)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在一战后被赋予了怀旧、念旧的意思,再造乌托邦的过程被诠释为“思乡病”。《轨道》所设定的特殊的背景正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梦幻的共同体,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实际上没有国籍、疆域之划分,他们共享同样的空气,观看一样的风景,宇航员在这里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空间站的运转,彼得罗需要监测微生物,千惠需要培养蛋白晶体,肖恩监测拟南芥,罗曼和安东检修氧气发生器,内尔收集四十只实验鼠的数据。除此之外,在失重的环境中,他们需要使劲举重、骑车、跑步、做卧推,以此抵抗四肢功能的退化。他们是“飘浮家庭”,不同于一般的家庭,他们是彼此的伴侣、同事、导师、医生、牙医、理发师。

在这方寸之地,于他们而言,人类不再是一个充满令人困惑的差异性和距离感的物种,而是可以亲近的同类。在世界各地纷乱、冲突不断地当下,漂浮在宇宙中的六人为读者激发思考及怀旧情感或许就是《轨道》的魅力所在。

《轨道》中文版的译者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庆新,在翻译《轨道》的过程中,林庆新对语言的打磨和考虑尽量做到了极致,他表示《轨道》是一本难得的书,整本书翻译下来是一种美学的享受,译者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受,并且随时检索一些太空的相关知识。作者哈维试图用一种“自然写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本书。6位宇航员,24小时绕地球16圈的航行,也是一种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地球每自转一圈,都是对人类政治的一个蔑视。”在太空上看到的地球非常完美,但实际上人类生活的地球中存在着很多不完美。然而从时间角度上看,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又十分有限。本书从另一种高度看待地球,对人类社会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作者的写法十分独特,整本书融合了科幻小说、自然小说、普通小说的因素,但却无法用某一种题材来定义。书中描写的场景不断切换,恰如一首“美丽的散文诗”。

(来源:紫牛新闻 作者:沈昭)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