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是为了方便供奉佛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汉代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教造像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盛行。佛造像直观地将佛呈现给世人,受香火,传信仰,同时其工艺、材质、风格、形式又能映射那个时代的文化交流、历史变革、社会境况、宗教生态。

“永平三年”弥勒佛造像,北魏宣武帝元恪时期铜塑造像,高31.4厘米,重1.11千克,河南博物院藏。

造像背光与佛体分开铸造,用榫铆连在一起。佛像结跏趺坐须弥座上,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无畏印右手向上伸直,掌心向前,表示佛会庇佑众生、免除惧患;与愿印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表示佛将以慈悲、慷慨之心关注众生需求,使其愿望成真。

须弥座下为一方形四足座,莲瓣纹背光上有听法坐佛三躯。四足座上刻:“永平三年五月二七日/尚元吉可造弥勒像一区(躯)/为父母兄弟因缘眷属常与佛会”三十二字铭文。

细看这尊弥勒佛造像,面瘦身薄,神态安详宁静,双耳垂肩,眼睛微微下视,似在俯视众生,透出关爱与怜悯。佛像梳高螺髻,衣领作长环状,前胸裸露,身姿挺拔,身着流纹袈裟,雕刻流畅自然,如水流淌,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千百年来,“永平三年”弥勒佛造像受奉无数灯火、净水、鲜花,耳目浸染了一代代信徒的生死祸福、悲欢离合。

弥勒佛是未来佛,代表希望、光明。在佛教教义中,弥勒佛将在未来降临世间,拯救诸生。因此,弥勒佛造像使人看见筚路蓝缕、晨炊星饭之后,终可达幸福极乐之境,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忘初心。

如今,当我们凝视这尊“永平三年”弥勒佛造像,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信仰与智慧,听到了虔诚而真挚的祈愿与祝福。人观佛,醍醐灌顶;佛观人,静默无言。

专家解读

这件弥勒佛造像瘦骨清像,且有明确记年,反映了北魏的雕塑艺术风格,对于研究我国北魏佛教雕塑、建筑史、铸造工艺等均有重要价值。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