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德化街召开育红笛赏析研讨会(1月4日)
新岁伊始,在郑州德化街附近一座小楼上,优雅的笛声发出,时而激越、时而低沉,近在咫尺的二七塔静静伫立,仿佛被这美妙的音流打动,似乎在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
“弘扬‘二七精神’育红笛赏析研讨会”上,发明“育红笛”的郑州市民毕雅思、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大一新生学笙笛的马琳,用这款新乐器深情演绎着《映山红》等红色经典乐曲。
毕雅思何许人也,竟然有如此精巧的构思,若非有音乐素养的支撑,有深沉的革命历史情怀,又怎会如此独具匠心,以笛为器展现出非凡的创新。
和雅思接触,总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谦和;浮现在他脸上纯粹的笑容,富于感染力。音乐科班出身专业吹笙的毕雅思先是在民办高校从事音乐教学,曾被作为专业人才引进到二七区教体局,先后创立“艺之梦管乐团”“艺笙雅韵”笙乐团,其培养的学生先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并多次随国家项目到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他对音乐教育的挚爱和执着,对脚下这座历史名城的热爱,唤起了他对设计一款易于普及的笙笛的执念。
赏析会上,大家对这款乐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郑州著名的二七纪念塔,赞不绝口,认为这象征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和对红色文化的敬仰之情。守正创新,育红笛独特的外观不仅吸睛,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一座桥梁。
毕雅思手把手地来个现场教学,指位、运气、换气,与会人员兴趣盎然,手握笙笛,从低音吹起,认真地习练起来,不大一会儿就能吹出连贯的音符。 “育红笛”采用了简洁而优雅的设计语言,使得它既适合专业演奏家使用,也便于普通爱好者快速上手。 通过精心设计的内部结构,“育红笛”能够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吹奏技巧产生丰富多变的音色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款乐器的双管设计,突破了传统单旋律的限制,允许演奏者同时创造多个声部,从而实现复杂而和谐的音乐作品。这种多声部演奏的能力极大地拓展了个人表达的空间,让每一位使用者都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育红笛要尽快推广普及,走进校园,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育红笛要有不同款式和款色,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音乐爱好者需求。”……
在研讨时,大家认为,“育红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乐器,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载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喜爱上这样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相信“育红笛”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成为连接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人群之间情感纽带的同时,也为推动音乐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研讨会成员在郑州二七塔合影留念(1月4日)
不知不觉中时针指向中午十二点,恰此时,窗外的二七塔响起了“东方红”乐音的钟声。
此刻,我想起二七塔上曾经张贴过好友拟的一副对联:
上联:照汗青煌煌 扬宝塔钟声锽锽 声声警铭先烈誌
下联:砺英才屡屡 谱华章韵脉缕缕 脉脉激奋后人心。
这副春联似乎专门为雅思老师和他的育红笛撰写。
二七塔雄姿挺拔。我们移步塔前,手把红笛合影留念,不禁心潮澎湃,也正印合了书法家史宝银先生为毕雅思和他的育红笛创作的书法作品:“好精神 育红笛”。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 朱殿勇)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