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横跨文化之河的桥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沧桑,以思想之光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
11月25日-27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论坛主题为“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汇聚,拉开这场世界级文明对话的序幕。
穿梭于人头攒动的会场,能碰到许多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写作者,他们因第二届“良渚论坛”的平行论坛“中外作家对话”活动而相聚,用近两天的时间碰撞思想、凝聚共识,以全球化的视野,透视五千年文明曙光,为文化创新创造注入活水源头。
“假如不同语言的文学是一条条大河。那么,很多小说杰作就是文学之河边醒目的航标,显示了里程和方位,指引后来者找到自己的目标。”现场,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邱华栋说起了他的感受,“人们看待世界文学的眼光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当代文学正带着独特的生命印记汇入世界文学的大洋中,世所瞩目。”
正如千年前人类发明文字,在世间播撒精神火种,如今,借“良渚论坛”的东风,搭乘文学这艘航船,新的良渚故事正在起笔,让来自中国的古老文脉惊艳世界,也为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更多可能。
活动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活动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良渚,与五千年文明对话
“这段旅程前,我没有触碰过良渚的土地,但在灵魂身处,在阅读和想象的意义上,我已经来过很多次良渚。因为我的写作、我的沉思冥想所包含的梦和期待,都已经和良渚遗址在一起了。”这是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的感受,动身来杭州前,他告诉潮新闻记者,哪怕没有这次机会,之后某一天也会来到良渚,为这片土地写诗。
当代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也是第一次来良渚。在他的印象里,良渚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和文化遗存,把中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很多年,这让他对良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个汉字背后都有复杂的文化渊源,光看‘良渚’这两个词,就特别有文学或者诗歌的感觉。我一直想来看看,第二届‘良渚论坛’让我和很多中外作家、诗人建立起联系,大家一起游览、观摩,相互交流,碰撞出了一些的火花,让我产生了一些创作的冲动。”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小莫角山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朱成琪供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城墙晨曦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朱成琪供图
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在这里,先民们曾辛苦劳作、繁衍生息,来自远古的玉器、农具、稻谷粒勾勒出他们的生活原貌,给历史真实的形状;
这里也见证着古丝绸之路上的友情,这种超越时间的情感,让千年后的人们跨越山河湖海,看到文明的源流、文化的交汇,也让人类在对话交流中寻求共识,走向美美与共的未来。
现场图。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归根结底,我们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有同样的梦想,也面临着人类共同的挑战。人类之间的合作和联盟即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更好地理解跨文化。”墨西哥著名作家罗赫里奥·格德亚说。
在她看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非常重大,而且同拉美国家,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这种交流不仅有益于墨西哥,也有益于全世界。”
阿根廷作家安娜·玛丽亚·舒亚是古根海姆文学奖得主和阿根廷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她很早便意识到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方向,“通过即时通信、电子信息、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行互动,创造新形式的全球身份。”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和文化结构,进而催生出一种超越东西方传统分歧的人类文明新形式,也让寻求各种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当务之急,“对我来说,中国不算是一个遥远或者梦幻的国家,而成为一个现实的值得去学习的强大国家。良渚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而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世界与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类文明的伟大是共通的,如今,聆听着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从五千年文明圣地出发,我们继续延续着古老的辉煌,也让人类文明的新图景缓缓铺陈。
老虎岭遗址公园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朱成琪供图
诗书“摆渡”,探路文化的璀璨星空
在良渚流动的,除了历史,还有浓郁的诗意。
无论是让乾隆皇帝着迷、承载王权制度的玉琮,还是记录先民生活的出土的农作物和文物,都氤氲着远古而来的信仰与想象,沉淀着中华文化的广博,与其中蕴含的诗意一起,让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
这种超越时空的广度和深度,交错着文学的“洞见”。正如欧阳江河提到的,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面前,诗歌写作所认领的,应该是一种类似于降临和“新生”的可写性,不光是写作的题材和修辞的文本,而且是可写性。“我所理解的、所强调的诗写形态的‘当代性’,乃是一种在创世纪层面与汉语诗意初心相接通的古今叠态:就像先祖创世之初的那个良渚世界,与今人所处的当代世界,构成了一个想象力的、感受力的、呼魂梦魂的、不同时代同时并存的平行宇宙。”
每个宇宙都是微缩的文明,只有文字和语言,能让我们窥得其中的奥秘,找到与他者对话的支点,烛照自我与时代。
诗人欧阳江河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11月26日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上,一场因诗而起的聚会让人印象深刻。
舞台上,9位阿拉伯诗人和5位中国诗人同台吟诵,他们饱含深情的语调,好像有特殊的魔力,将观众拉入混沌的时空,在那里,既有沙漠之中崛起的埃及神境,也有高悬于寂静山谷的东方月光……
活动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随后的主题对话环节,不同国家的诗人聊起了诗歌于文化传播的意义。埃及诗人萨伊德·谢哈塔提到,诗歌是各个民族的遗产,也是文明的表达者与守护者,从小接受诗歌熏陶的他,阅读过中国诗人杜甫的诗,时常被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打动,“所有诗人都相信,诗歌是为了人类、人道主义和人文来创造的,中埃诗歌的共性在于,字里行间都饱含人文精神,让我看到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及共情。”
中国诗人沈苇有相似的感受,他从唐朝人杜环寻找阿拉丁神灯和世界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中国游历的经历讲起,生动描述了两国对彼此文明的想象与诗意中的抵达。
他说:“诗歌是对虚无的反抗,创作诗歌,就是在寻找一盏阿拉丁神灯。我想,阿拉丁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符号与象征,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阿拉丁。”
手举这盏象征愿望实现的阿拉丁神灯,我们沿着诗路行走,走进良渚文化孕育的、如星空般璀璨的文学世界,也走进生机盎然的世界文明百花园,用想象、隐喻和虚构打捞思想与洞见,撒播更多文化火种。
莫角听风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老虎岭水坝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以文学之名,沟通世界
文学是世界的语言,它敏锐地关照现实,以深入血脉的文化传承直抵人们内心,向世界传递友情和善意;也以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视野,连接起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让世界看到文学的演进、文明的归处。
杨庆祥用“先锋”来形容文学在中西文化交流里扮演的角色。“在政治经济还没有抵达的时候,文学可能已经抵达了。另外一方面,文学又是非常持久的、具有亲和力的、能够进行真正精神交流的形式,所以我觉得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故事的讲述,才能够真正地把我们这种需要交流的东西表达出来。”
在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看来,交流与互鉴也丰富着文学的表现形式,促进文化的多样与包容,“尽管我们所处地域、语言和习俗各不相同,但文学的力量足以跨越一切的障碍,让人类的心灵紧密相连,它也告诉我们文学是无界的,只有心灵的共鸣与碰撞。”
活动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无界的文学跨越古今、逾山越海,写下的不仅是文明赓续,更是人类和谐共处的未来。“科幻文学是共通性比较明显的门类,来自不同文明的人接受着相似的科技教育,对科学有共通的理解,也面对环境污染、气候巨变等相似的问题。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就可以展开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传统之间的对话,以超越历史、文明的高度去创作、去发展,在世界文化交汇融合中找到前进的方向。”科幻作家宝树说。
科幻作家江波有着同样的感受,在他看来,科幻文化强调普世性,今人所探究的,实际是地球文明的未来,或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一本科幻小说如果能够对人类未来命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自然就具备了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基础。“我认为技术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和融合的主要因素,具有相同技术基础的社会彼此间容易沟通,科幻文学则恰好是最能够代表技术基础的文学形式,从而在国际交流中具有独特优势。”
呈现中华五千年文明演进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这次良渚之行也让江波意识到,深入挖掘五千年文明的精彩之处,并将其融合在科幻小说之中,这才是科幻小说家努力的方向。
围绕文明进行的思考,因文学而生的对话,最终凝聚成了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共识,它与凝聚百余位中外作家交流成果的作品集《与良渚相遇》一起,留在了良渚的记忆中,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活动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活动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如今,第二届“良渚论坛”正式落下帷幕,但良渚文化的新故事还在继续发生,循着作者的笔迹,依然能听到激荡历史时空的共振共鸣,身处其中的我们,也终将搭载文明的列车,抵达更广阔的远方。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赵茜)
统筹:梁冰
编辑:刘鸿桥